江淮合资大众:汽车产业政策改变在即?

刘俊晶2016-09-14 23:48

刘俊晶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做媒”下,江淮汽车如愿与德国大众集团取得合作。9月7日晚,距离江淮汽车(600418)紧急停牌仅仅一天后,复牌的江淮汽车对外界宣布了其与大众汽车意欲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在这一份至关重要的公告里,江淮汽车宣布已经于9月6日在德国沃尔夫斯堡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拟以新能源汽车产品为基础,成立一家合资公司。

江淮汽车公告称,双方将力争在备忘录签订后的五个月内商定并签署正式协议。更加细致的内容随后抛出:双方将分别以现金及/或其他有形或无形资产出资方式各缴纳50%初始注册资本,成立一家以新能源产品为基础的合资公司。双方还约定,将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出行方案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这个消息多少有点在意料之中,而更重磅的点在于——江淮与大众的合作模式。关于江淮与大众的合资上,外界也一直猜测,江淮和大众将复制腾势模式。但从目前江淮的表态来看,后者将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腾势技术合资公司的形式,江淮“联姻”大众的合资公司将实现研产销一体化。外界对此关注的焦点在于,一旦双方合资的事宜落到实处,与江淮联手成立的“江淮大众”则会成为大众在中国合作的第三家乘用车企业。

而上述情形一旦成真,此举是否会打破国外车企在华合资公司中不能多于两家这一20多年不变的政策红线,而这对于中国汽车行业以及在华投资的车企而言会有怎样深远的影响都是未知。事实上,在中国汽车市场大力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引导下,政策制定方对于涉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政策的态度十分微妙。

“江淮大众”的谜题揭晓

江淮与大众的牵手来自于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2015年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前往合肥,期间一起视察江淮乘用车生产基地,彼时陪同默克尔来华的众多企业家中,便有大众“尾气门”事件曝光后的新任CEO穆勒。在江淮汽车考察期间,参观完江淮汽车的李克强总理兴致颇高。

在即将离开江淮之际,李克强总理向围观的江淮汽车员工说:“你们有人说希望和德国大众合作,我今天下午便要见他们,我会给他们讲这个事情。”这等于是现场答应要促进江淮和大众汽车的合作。此后2016年“两会”期间,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正式确认在与德国大众进行接触,探讨合作的可能。

在9月之前,虽然大众和江淮均有正面回应,但对合作一事均未敲定说死。而关于大众汽车和江淮汽车合资合作项目的猜测纷纭。经济观察报此前也曾分析,认为江淮大众双方可能会在三个方面:其一,在卡车、皮卡等商用车领域展开合作;其二,大众与江淮合作的落脚点在大众廉价车项目,但可能性不是很大;其三,新能源汽车,具体模式将参考比亚迪和戴姆勒的“腾势模式”。

目前,虽然合资公司的投资规模、商业模型等细节仍未对外披露,但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这一联姻公司合体后的第一款车型将落子在纯电动乘用车领域。“合资产品的首款车型将是纯电动乘用车,公司预计明年一季度前可正式建立,2-3年后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未来合作范围也有很大可能将延展到商用车。”知情人士透露。

一些分析认为,江淮汽车已经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平台的核心技术和能力,尤其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开发能力,无疑这是大众最为看重的关键因素。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缺少高层的牵线搭桥,江淮无法与在中国盛极的大众搭上线,况且大众目前两个合资方分别为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一个是中国第一家汽车央企,被称之为共和国长子;另一个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大众不会轻易抛开上述两家再在中国寻找乘用车合作伙伴。

目前,江淮汽车投资新建了15万套电池及电机电控产能基地,除此之外,江淮汽车为了合作生产蔚来汽车合作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正在新建一个专门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工厂。而完整的配套以及与蔚来的合作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制造经验也是大众从合作角度而言十分看重的理由。

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大众汽车和江淮汽车“合体”后的第一款车型将落子在乘用车领域。“如果政策没有问题的话,五个月后会签署正式合作协议,而合资公司首款车型将是纯电动乘用车,品牌和产品定位在高性价比。”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对此,作为上市公司的江淮汽车十分谨慎,仅表示尚无法对外确认与大众合作的具体内容和细节,“在江淮汽车内部,知道合作项目细节的人一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但随着合作的不断进展,很快就会有具体细节披露出来。”江淮汽车内部人士如是道。

大众的再平衡难题

当然,对于愈来愈依赖中国市场的大众集团而言,与江淮合作无疑是一次极为精明且划算的尝试。一方面,与江淮合资的公司将会成为中德合作的新成果,对于熟谙中国发展经验的大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其次,开辟了在华新能源汽车的试验田,专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经验和成果可以在集团内部之间实现共享和协同——毕竟江淮这两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但大众在华也面临着如何平衡的难题——这远不是两家合资公司之间车型分配的传统老题。在9月7日与江淮签订合作协议之后,大众汽车(中国)在9月8日紧急发布了一项重要声明,称“大众汽车集团与其在华合资企业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的合作生产、经营,以及所有的投资计划、产品计划与市场投放都将按规划正常进行,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而公告中一些微妙的措词也显示出大众在尽力安抚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这两个合资伙伴。在上述这份声明中,大众汽车集团表示此前宣布的未来3-4年将推出的15款在中国生产的新能源车型仍将会由现有的两家合资企业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生产,表达了大众对南北大众的重视。而结合江淮与大众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里提及的“大众正在制定一个布局广泛的计划,在未来十年,推出超过30款纯电动车型”,在未来3-4年内,江淮与大众新的合资品牌都不会对现有的大众在华两大合资公司产生实际影响。

“大众汽车集团和江淮汽车将开展深入探讨,最大程度上发掘双方在现有和未来的平台、技术及其他领域的优势资源,尽快制定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战略。”对与江淮的合作,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大众集团海兹曼表示。而实际上,即便是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大众也面临着平衡难题。在过去合资的生涯中,上汽和一汽方面对于大众汽车集团在华技术投放和车型资源倾斜的明争暗斗一直没有停止。

在2006年之前,关于南北大众产品线上或者业务方面重叠的问题,两家公司经常是“自相残杀”。从2006年开始,大众调整了在华产品布局,两家合资公司定位调整,相杀局面才逐步减弱,但时至今日,“兄弟相争”也是很常见。而凭空多出来的江淮与大众新合资公司,无疑会加剧未来的平衡难题。

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为了平衡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在未来即将成立的第三家合资公司中,大众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纯电动车领域,“南北大众会更侧重于插电车,更容易获得销量和利润,而与江淮的合作则重点在纯电动车,除了先期的乘用车车型,后续双方的合作会向包括皮卡在内的商用车领域延伸。”接近江淮汽车管理层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说法的确有迹可循。早在2015年大众和江淮最初合作考察之际,大众全球高管和大众中国管理层曾专们到访江淮汽车,而此行的重头戏便是参观江淮旗下商用车并进行试乘试驾。而江淮汽车董事会秘书冯梁森在此前答复投资者询问时也公开表示,江淮未来会将电动车技术延展到商用车领域,并将布局电动轻卡车型。

政策铁框为此改变?

事实上,大众汽车和江淮汽车合资带来的影响远超于两家公司层面。“作为大众在华的第三家合资公司,‘江淮大众’一旦获批,意味着中国现行的汽车产业政策将发生改变。”有汽车行业资深从业者对记者表示。

按照现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同一家外商在中国可以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摩托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如与中方合资伙伴联合兼并国内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可不受两家的限制。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控股另一家企业,也视为同一家外商。此前,拥有北京奔驰和福建奔驰的德国戴姆勒集团在与比亚迪合作建立新能源汽车腾势品牌的时候,也采用技术合资方式,使用比亚迪生产资质。

而江淮与大众的合作从目前来看,完全不同于腾势模式。“我们可能跟他们(腾势)的合作模式不大一样,他们是技术合资公司,但我们双方还是确定要成立一个研产销一体化的全面合资公司。”对于最重要的合资公司合作模式问题,冯梁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而安进在发言中表示,江淮与大众的合资合作是“共创”模式,意味深长。这无疑在中国汽车行业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由于双方目前是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阶段,还不能确定(大众与江淮)会以哪种方式合资。一方面,根据我国现行的汽车产业政策,一家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只能有两家合资公司,大众在华已经拥有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江淮大众’师出无名;另一方面,二者是否会参照比亚迪戴姆勒的合资公司腾势品牌也是未知,但二者的合作明显比比亚迪戴姆勒要更全面和深入。”华融证券汽车分析师张扬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但在与现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相矛盾的情况下,“江淮大众”将如何诞生仍是谜团。一位长期关注产业政策的分析人士对记者分析道,新能源汽车的特殊身份或将使大众和江淮在上述产业政策限定范围之外找到存在的空间,“(限制两家合资公司)的政策当时制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中国汽车产业,但现在很多迹象表明政策已经在逐渐放开了,包括合资股比放开的讨论也很多。在经历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后,政策层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进程在加快。”

事实上,大众在与中国企业的合资合作上一直走在前列,最早的上海大众(上汽大众此前的称谓)成立合资公司时也是吃螃蟹者。而对大众与江淮合作事宜知情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负责审查的相关部委对于二者合作的过程是知情并支持的,“很可能最终会一路绿灯,没有道理对于双方后续合作中的政策障碍置之不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而一旦限制外资车企在华合资公司不得超过两家的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开绿灯,这对于外资车企而言无疑将是爆炸性的消息,中国汽车行业极有可能爆发新一轮合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