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把扶贫作为主业不断创新扶贫模式

龙月2018-06-22 23:59

龙月

世界500强企业、房地产行业龙头碧桂园集团,长期以来在努力“建设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的同时,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有责任感的阳光企业”。在长期的公益实践中,持续深耕、不断创新。

一边是经济效益的稳健提升。碧桂园2017年全年销售业绩位居国内房企第一,全年缴纳企业所得税约98.5亿元,土地增值税82.8亿元,经营的1468个项目,覆盖我国大陆30个省区市、220个市、768个县镇区,成为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企业之一。日前,福布斯发布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碧桂园以338亿美元营收、39亿美元利润、1612亿美元资产和452亿美元市值排名第143,较去年跃升130位。

一边是积极配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履行社会责任,把扶贫作为主业。从2007年至今,碧桂园陆续在广东、广西、四川、海南等地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为村民建设美丽整洁的新农村家园。截至目前,碧桂园精准扶贫项目受益人数超8万人。

2017年,碧桂园获得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杰出企业社会责任奖”、“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金杯”、精准扶贫贡献“年度典范企业”大奖等荣誉,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荣获“杰出企业家社会责任奖”。

此前,碧桂园集团及其杨国强已七次荣膺全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2015年杨国强被授予“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2016年10月16日,被授予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对于获得的扶贫荣誉,杨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平常事,平常心,尽公民责任。”

在杨国强看来,国家提出2020年全面脱贫,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碧桂园集团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获得快速发展,并有机会做更多的事、帮更多的人。公司承诺参与到全国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事业中去,努力做好。这是碧桂园的本分,也是使命和责任。要通过参与国家脱贫攻坚伟业,走出一条具有碧桂园特色的民企履行社会责任之路。

创新帮扶模式:

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

今年5月20日,碧桂园启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等革命老区在内的全国13个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以确保在2020年前、力争2019年前,助力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一次性帮扶全国13县,这在全国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尚属首例。公司致力于探索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道路。

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于5月20日宣布成立,由碧桂园集团党委书记莫斌担任组长。集团党委统一指挥,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为主要措施。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理念,派出专职扶贫干部常驻扶贫点,与村民同吃同住,将产业扶贫与人才培训、整村推进、转移就业、驻村帮扶等有机结合,形成长效扶贫机制。

事实上,自2007年起,碧桂园就派驻扶贫工作人员驻扎帮扶点,切实参与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工作当中,并打造出“造血式”绿色产业扶贫样本。比如,2007年碧桂园积极响应国家东西扶贫协作的号召,参加帮扶四川马边、甘洛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项目。截至2011年,碧桂园捐资总额2.1亿元,在两县各兴建一所职业高中;建通村公路300公里;兴建5所乡镇卫生院;帮助6000户贫困人口搬迁,并助其修建通水、通电、通路的新住房,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两县共建成11所小学食堂、5所学校教学楼、8所学校饮水工程;并帮助马边发展有机养鸡产业,帮助甘洛发展核桃种植产业,等等。

2010年杨国强选定英德市树山村作为碧桂园“绿色产业扶贫”的第一个点,发展以苗木种植绿色产业为龙头,加住房改造、饮水、道路、电网、通信的“一带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如今这个试点单位的产出已超过230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000多万元,农户户均增收约7万元,树山村村民的住所也由原先黄泥涂壁的危房变成了碧桂园帮建的现代化小别墅。

从2010年首个广东扶贫济困日以来的八年时间里,碧桂园集团秉承着“真扶贫、扶真贫”的行动理念,派驻扶贫团队深入一线,驻扎农村,在广东清远英德、汕头、潮州、韶关等地开展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并通过党建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等多种模式,不断创出具有碧桂园特色的长效扶贫机制,成为我们广东民营企业中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和榜样。

2016年,碧桂园投资5000万在广西桥马片区央律村实施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通过“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模式,借鉴碧桂园树山村“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成功经验,打造碧桂园田阳县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基地,拓宽建档立卡户的增收渠道。

2017年10月,碧桂园捐资约5亿元整县帮扶广东清远英德市78个省定贫困村,助力英德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奔小康。2017年11月,碧桂园成立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组,杨国强亲自担任总指挥。全面调动集团资源,采用“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分步实施、连片推进”的模式,助力推进示范村建设工作。

2018年1月5日,碧桂园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充分调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保持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乡土气息、田园风光和优秀传统文化,包县但不包揽,从实际出发编制示范村整治创建规划,不搞一刀切,防止村村一面。比如在英德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遵循“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包大揽”、“党建引领扶贫”三项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机制。迄今为止,碧桂园已陆续在粤桂川三省区开展多个类似的绿色产业项目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通过将产业扶贫与人才培训、整村推进、转移就业、驻村帮扶等有机结合,初步打开了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门。

把扶贫作为主业

今年起,碧桂园将精准扶贫提升到主业的高度,采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因地制宜精准扶贫。通过集团内部竞岗和外部招聘的首批扶贫人员,实现全脱产驻村扶贫。在13县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对应的碧桂园区域公司党支部将与帮扶县的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立结对共建机制,开展党群活动,将党的声音、党的政策第一时间传递给群众。各个支部参与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农特产品的推广与对接销售渠道,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为贫困户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渠道。通过把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人,培训成致富带头人,激发农户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组织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前往区域,开展“短期体验式”的培训,将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先进技术传递到村,达到扶贫先扶智、扶志的效果。

作为从田野里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杨国强除了产业报国的信念之外,更是孜孜不倦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当中。“我也穷过,知道贫困是怎么一回事。响应国家号召、精准帮扶贫困县、贫困户,为广东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作更多工作,是碧桂园的责任。”在一次扶贫济困日活动座谈会上,杨国强这样表态。

2017年,杨国强、杨惠妍父女又捐款1亿元启动“惠妍教育助学基金”,为顺德区内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帮助,该基金的启动,在全国开创了将助学扶贫贯彻至全县(区)、全学段的模式。

碧桂园自成立以来,杨国强家族还相继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和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这是三所分别面向高中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的纯慈善全免费学校,设立总额5亿元的各类奖助学金,帮助11万名寒门学子逆转人生。

据统计,这三所全免费慈善学校,已有1.5万多名学子和复转军人毕业。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至今捐款共3166万元,帮扶学生人数9664人。其他专项教育基金累计捐款超过5亿元。在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向贫困县倾斜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碧桂园还联合优先战略合作伙伴博实乐教育集团探索师资帮扶,在13县进行乡村教师培训和乡村课堂改革,设立教育扶贫基金。

2018年1月5日,碧桂园结合自身企业优势,首次为英德“笋农”开放SSGF铝膜技术培训班,而成功转型成为SSGF建筑产业工人的培训对象,月薪甚至可达上万元,让村民告别“看天吃饭”的日子。今年,针对英德贫困人口致贫返贫的深层次原因,预计培训人数可达9000人。过去6年,碧桂园已面向全社会进行SSGF 铝模、物业、电工、电商等多种技能培训,共有21857名农村劳动力参加,超过9000人实现了推荐就业,平均收入提高了20%,其中多数村民月收入超万元。

碧桂园的公益事业,由来已久,源于创始人杨国强内心深处的公益初心。21年前、1997年初, 当时仅有几百万身家的杨国强走进《羊城晚报》社, 拿出100万元的支票捐资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基金”,前提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此后,每年都有100万元准时汇入助学金的账户里 (2006年开始增加到200万)。仲明,是他一生敬爱的母亲的名字。直到2007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以“感动更多人投身慈善”为由说服了杨国强,这个保守了十年的秘密才得以揭晓。截至目前,这笔助学基金使得9664名贫困优秀学子得到资助。

截至2018年4月,杨国强和杨惠妍父女共为全社会捐款累计超过36亿元,其中,扶贫捐赠15亿元、教育捐款14亿元、医疗捐款2亿元、其他捐款5亿元。多年来,直接受益人次193878人,其中教育扶贫受益11万人次、乡村振兴受益59987人次,技能培训21857人次,产业帮扶受益1449人次、其他帮扶585人次。碧桂园的公益扶贫行动,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