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农业经理人:以“三产融合”改造家乡面貌

刘可2019-03-02 00:07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可 初中毕业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朱剑芳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以农业经理人的身份再次回到这片她热爱的土地上。

朱剑芳是土生土长的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木格镇人,离开家乡的这些年,她曾是工厂里的一线流水女工,也曾去企业里学管理做文员。 但最终,她还是选择回到村里继承父亲的黄沙鳖养殖事业:“如果我不回来就没人做了,我觉得很可惜,而且我也真的希望能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改变家乡的面貌。”

虽然广宁县与广州只有160公里的距离,但广宁县却是广东省12个山区贫困县之一。约有60万人口的广宁,过半人都在外地打工,留下的不是“空巢老人”便是“留守儿童”。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统计数据,在中国,有5.7661亿庞大基群的乡村人口,可第一产业对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仅有4.8%。肇庆市广宁县木格镇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并不是个例。

创业伊始 

朱剑芳自小就常在自家的水塘边玩耍,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水产养殖的“土专家”,家里也是倚靠饲养塘鲺鱼为生。朱剑芳还记得那时经常帮父亲去找可供塘鲺鱼食用的“红虫”。可是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红虫”逐渐难觅踪影,而从别处运输鱼饲料的成本之高又让人难以承受,于是水塘渐渐地便闲置了下来。

2002年开始,朱剑芳的父亲从绥江河段引入黄沙鳖的品种进行养殖,并不断摸索人工孵化繁殖技术,而这时的朱剑芳已外出打工多年。自幼就在水塘边长大的朱剑芳,本就对水产养殖业有着很大的兴趣,为继承父亲的事业,她终于下定决心在2006回乡,开始了养殖黄沙鳖的创业之路。

黄沙鳖无法实现人工孵化繁殖,这是那时朱剑芳所面临的最大困境。而越是了解黄沙鳖,朱剑芳就越是确信黄沙鳖能够创造出的经济效益。黄沙鳖是中华鳖的地方种,分布于广西、广东的西江流域地区,是西江水系特有的鳖种。黄沙鳖体色金黄,裙边宽厚,肌肉结实,肉质鲜美。而更可贵的是,黄沙鳖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鳖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是药食同源产品,鳖肉、血、甲、胆、头等均可入药。

黄沙鳖每年“长一年,吃半年”,从10月底到次年清明前后是黄沙鳖的冬眠期。除了日常的工作投喂之外,饲养人几乎不需其他作业,这也大大增加了在劳动力不足的木格镇推广养殖黄沙鳖的可能性。在历经数年反复试验,朱剑芳不断探索从鳖蛋、稚鳖、幼鳖、种鳖良种选育一系列生长过程的习性,终于在2008年首次实现了黄沙鳖的人工孵化繁殖。

在培育黄沙鳖之初,朱剑芳只拥有3个小养殖场,总共面积约为500平方米,而到了2014年底,朱剑芳已经在木格镇傍寺村一个叫水翁的地方扩建了70亩荒地,在水翁第一期、二期的养殖场地共约50亩。而这一切都是朱剑芳挨家挨户地找村民谈土地租赁,想尽办法满足各家的要求,最终才得以将几十亩的荒地改建为养殖基地。地谈妥了,可是资金又成了另一座压在朱剑芳身上的大山。

“父母当时倾尽全力帮助我,而我的叔叔们一位用自己唯一的房子给我作为银行抵押物让我得以贷款筹到资金,另一位叔叔也从各方亲朋好友们处为我筹集资金拓展黄沙鳖养殖业。后来木格镇政府及省、市、县妇联给我申请了2012年至2015三年5至10万元的贴息贷款,2016 年至2018年申请了两年30万元的贴息贷款,这才使我渡过难关。”朱剑芳回忆道。

现如今,朱剑芳已经建立了以采用山冲水循环养殖模式的大型黄沙鳖养殖基地,更是在2017年成立了广宁县木格水翁农乐家山庄,以三产融合的方式改造自己的家乡。

改造家乡 

住在木格镇平岗村的村民朱木华本是朱剑芳的员工,在这之前他种过水稻、种过果树,但是大多收入甚微,仅能果腹。“我之前种过砂糖桔,种得辛苦不说,果树种下去至少要三年以上才能结果,而且树结个几次果之后就枯死了,更不要说碰上霜冻这样的灾害天气。”提起当初,朱木华很是感慨。仅靠种树、种地无法养活家里,那时朱木华平常还会到镇上去打打零工,补贴家用。

朱木华生活的平岗村共有170人口,可是如今留在村里的不超过60人,留下的人中大多都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亦或是尚无劳动能力的孩童。而朱剑芳正是看到了这一现状,所以与合伙人伍方一起成立了广宁县水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规范模式运作,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村民只需来合作社签订协议购买鳖苗,其后依据合作社指导在自家水塘进行养殖,合作社社员可自行买卖成鳖,或者按照合作社依据养成黄沙鳖的斤重而给出的保底价,再将成鳖卖回给合作社。

据合作社合伙人伍方介绍,合作社采用的是梯级鳖苗销售模式。比如一合作社社员有9亩地可用于黄沙鳖养殖,那合作社就会采用3:3:3这样的方式来为该社员进行配种:三亩地用于养殖鳖苗,三亩地用于养殖一年鳖龄的黄沙鳖,最后三亩用于养殖两年鳖龄或以上的黄沙鳖。

黄沙鳖一般一年长一斤左右,三年或以上鳖龄的黄沙鳖才达到食用级的大小,五年以上鳖龄的黄沙鳖更受市场欢迎。而梯级鳖苗销售模式可帮助社员仅用一年时间便可获得收益,社员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何时将黄沙鳖卖回给合作社。若有社员急着用钱,也可随时让合作社对鳖苗进行回收。

同是平岗村村民的朱剑华已经养了两年的黄沙鳖了,本已可将黄沙鳖买回给合作社,但是朱剑华还是决定再等等看,“我还不急着卖,反正黄沙鳖养的越久越重越值钱,合作社保证鳖苗90%以上的存活率,我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在市场销售方面,广宁县水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已在珠三角地区和广宁县城铺设众多销售点,培养了多家长期合作伙伴。合作社主要培养了“水翁”、“水鱼芳”两个品牌,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影响力。合作社当前的养殖鳖种约2000多只,商品鳖(4斤以上)6000多只,商品鳖(1至3斤)鳖约1万多只,幼、稚鳖3万多只,合作社年产值可达到1200多万元。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也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只有进行集约式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对于合作社的未来,朱剑芳希望与广东省高校合作开发的鳖甲深加工项目能尽快做出成果,进而提高黄沙鳖的商品附加值。而对于自己的未来,朱剑芳笑着说:“也没什么特别大的愿望,还是希望大家都能富起来吧,让自己的家乡旧貌换新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生物医药与冶金矿业行业,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liuke@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