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跃迁】北京市育英中学:突破“围墙”

李静2020-05-23 14:3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静 5月18日下午3时,位于海淀区万寿路西街14号的北京市育英中学校门前,依然像往常一样安静。多组黄色隔栏将学校与街道分开,两名身着白色制服的学校保安忙碌地为准备入校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登记,这已经成为疫情进入常态化后进入学校的常规检查。

去年11月,这所学校刚刚在原址上将旧楼重新翻盖,没了往日校园学生们结伴学习玩耍的场景,在略显空旷的操场映衬下显得有些冷清。

这所创建于1948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的传统公立名校,在过去多年始终保持着100%的高考升学率、80%重点大学的稳定上线率。如果按照它的正常规划——育英中学60个班级1800名学生也将在2月27日全部返校开启又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但未曾预料的是,在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51.88万所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不被迫停课,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次从线下到线上授课的迁徙。

在这场被中国学界称之为“人类教育史上最大规模、最大范围的一次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实验”中,北京市育英中学校长徐素霞认为,从开始匆忙上阵到现在的从容应对,疫情给学校教育本身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急转身。

“在过去常态化教学情境下,学校如果想要去推动线上教学一定是个难度大、时间长的过程。但是这一次,老师从过去被动式的接受任务,变成了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这是一次飞跃式的发展”,徐素霞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新技术、新科技带来的革新正在帮助学校师生冲抵不能如期开学带来的影响。在疫情持续的4个月时间里,以往从不轻易与商业机构接洽的公立学校们,开始主动寻求与教育科技企业合作,包括育英中学在内的所有中国的教师、学生也融入到在线化浪潮中积极尝试这一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新体验。

徐素霞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线教学打破了以往学生学习对于“围墙”的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可以最大程度吸收优质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国家的空中课堂,北京市、区级教育平台上,许多优质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集中呈现出来,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吸收。

转变的迹象

在过去的4个月时间里,徐素霞带领下的育英中学打了一场“线上战役”。作为育英中学领头人的她用了16个字形容:“匆忙上阵、快速适应、校企合作、渐入常态。”

事实上在武汉封城后,中国绝大部分学校已经预估到新学期可能不会如期开学,但可能没有想到会推迟这么久。包括育英中学在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延期开学,以防疫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为主,学生居家自助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弹性工作。第二阶段,为疫情防控和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新阶段,在教师有计划地引导下,帮助学生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全面开启了向上教学。第三个阶段,初高三试开学,错峰上下学,各学校进入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新阶段。

这是一场艰难的系统工程,中国绝大部分公立学校在此之前没有过相关经验,他们需要被迫应对一场来自于技术、平台、资源的未知挑战。

徐素霞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疫情来临时,学校就迅速联系了科大讯飞,在他们的“智慧空中课堂平台”上对全校毕业年级采用直播教学,同时成立了技术支持组对老师们进行相关培训、答疑。“由于情况突然,各个学校的信息化技术、环境和技术有所差异,准备也不是很充分。突然涌入的学生数量超过了平台的容纳量,我们的直播平台在第一天也遭遇了卡顿、掉线等情况。经过不断优化,目前阶段从家长和学生收集到的反馈来看,是非常好的”,徐素霞说。

同样是在此期间,她感受到了一些变化的端倪。比如,以前在推动人工智能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总是阻力重重。一些老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老师在面对新技术、新教学方式出现时,会出现一种畏难情绪。需要提前开动员大会、培训会,准备相应的样板课去逐步引导他们接受。

但这一次,育英中学的所有老师给了徐素霞一次完全超出预期的惊喜:“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老师们全都完成了一次信息化大转身,没有一个老师说不需要这个技术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主动性非常强,到最后你能看到他们一手拿着iPad,一手拿着手机,对着电脑,在其中自由切换。”

这些具体的变化还出现在育英中学信息化主任陈忠宇的文章中——“2019年11月18号,我们搬进新楼上课,无法预见2020年2月17号,全校会搬到网上上课。白衣天使在屏幕上成了英雄,有的直播老师在网络上成了‘笑柄’。和只要是在本职岗位上戴上口罩认真工作,就等于参与抗疫的人完全不同。我们毫无技术……一个通知,一次网上培训、一张课表,我们就仓促的冲进了网上直播间。”“……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我们没有无事可做。班主任们不仅仅是天天统计群里学生们的健康数据。我们终于可以自豪的说,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战友们!我们拿起鼠标一起上了前线。”

在徐素霞看来,这篇文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疫情前后老师的不同变化。“任何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作用,疫情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改变,是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急转身。”

教育的温度

在学校信息化布局上,徐素霞是个颇具远见的人。

早在中国教育进行第一轮信息化变革中,彼时不满30岁的徐素霞已经尝试在培训机构去学习校园网络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徐素霞说,那时候学校刚有电脑,还是应用的早期DOS系统,校长让其负责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文科出身的徐素霞对于计算机可谓一窍不通,因此决定考取一个网络工程师的证书,尝试搞懂这些技术问题。

在这次与信息化的接触中,徐素霞不但系统学习了网络是什么,架设一个网络需要哪些设备,还了解到市面上的设备大概有哪些品牌、价格是多少的问题。也是基于上述经历,促使其今后在从事学校管理中不断思考:技术如何更好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

徐素霞愿意为此进行尝试,在历次与教育科技企业打交道过程中。她都会提醒对方不要说你可以为我提供哪些最顶尖的品牌,而是让我看到技术本身能给学校教学带来哪些实质的改变。

在育英中学的新校区内,可以随处见到可供升降的自动办公桌,这是为匹配不同身高老师作出的人性化设计。教室中以往占据最大面积的多媒体讲台变成了墙壁上可以收纳、集成的小型智能盒子,在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同时,也不妨碍老师进行操作。

触控电视屏幕被不伤眼睛的陶瓷白板代替,隐蔽在墙上可以支持二三十间教室同步采集、自动录播的音视频设施,向人们展示了信息化技术如何与现代公立校结合。这些基于智能化的超前设计,也恰好在疫情中帮助北京市育英中学从容应对在线教学提供了便利。

徐素霞说,育英中学从特点上来说是一所传统的老牌名校,它在过去这么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教师队伍很扎实,教学成绩很突出,但创新略显不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急剧变化过程中,作为学校要如何适应?徐素霞的答案是:既要坚持来自西柏坡的红色传统,同时也必须面向未来,最终,在新校区建设中提出要建设成为一所智慧型品牌学校的目标。

把人工智能作为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载体,徐素霞在这次疫情中体会到,它给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一次巨大跃迁。但同时,这位校长也认为,“在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中,也潜藏一些不足——能够提供优质的、稳定的在线教学平台太少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下一步,学校要做的就是资源积累,现在育英中学的硬件基础已经很到位,但在资源积累方面还不足。比如,如何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推送服务,如何针对个人进行数据分析,这些都要求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库有足够的积累。当这些资源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的智慧学习才能实现。”徐素霞说道。

在其看来,教育本身应该要首先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已经大面积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作为教育从业者,在实际教学中是不能置身事外的。”

“其实这一轮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已经可以让我们窥见到这些改变。”徐素霞说。

对于未来教育形态的发展,徐素霞将其视为一种“无墙化”趋势:可能有围墙的学校实体还会存在,但是教育的边界在消失。渴望学习的学生们将能获得更丰富社会资源,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会打破时间、空间等限制,让他们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状态。“但是我觉得,对于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建设一定不能是盲目的,教师与学生作为教与学的双主体永远不可能改变。工具始终要服务于人的‘教’,服务于人的‘学’。因为教育它永远需要具备人的温度,永远要关注人的情感反应。”徐素霞表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教育、财经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lij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