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杰/文
2008年,我因公赴新加坡。在邀请方安排的一场活动中,我遇见了《联合早报》的财经新闻主编。交流中,我说自己此前的一份工作是在《经济观察报》任机动记者,不想竟因此赢得了对方的特别致敬。这位资深媒体人对我说,他们很看重这份报纸,认为其“专业,深度,客观而富于建设性”。谈及那两年这份报纸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报道,第二篇列举的就是《哈尔滨水危机始末》。我问为什么有这一篇报道,他的回答是“比其他所有的报道都逼近真相”。
从新加坡回国后,我查阅了事件发生前后《联合早报》的相关资讯,确有署名为苏煜的《有感于温总理的“应该是党和政府谢谢你们”》一文发表在该报上。文中突出评价《哈尔滨水危机始末》对真相追踪的贡献,并全部引述了该报道的事件发生时间节点和新闻逻辑。
这篇报道2005年12月5日一发表,即引发社会极大关注。
这是一篇深度调查报道,而且是深入现场的报道。很多细节至今依然鲜活,但在此仍然无法呈现全部。当数以百计的全国性媒体记者日夜守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的时候,我们却扑向松花江边的哈尔滨市制水二厂、进入动力区平常百姓的家中、推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庞大教学楼内一扇又一扇教职员工办公室的木门……我还动用了自己的新闻储备力量,从松花江上游的吉林市、松原市挖到了诸多有效线索,为写稿时印证新闻逻辑提供事实依据。从“松花江水质未受影响”到确定“苯污染”,从未置一词到全市停水,从“请大家放心”到“全城恐慌、矿泉水涨价”……我们的新闻事实来自于现场,我们的新闻逻辑印证于现场,我们的新闻价值产生于现场。真相永远藏在离现场最近的地方。
《经济观察报》的机动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深度调查部。作为其中的一员,我被这份“理性,建设性”的报纸一路“带节奏”,一直秉承“用脚做新闻”的理念,深入现场,深入事件的背后,深入被参访者的心灵。《哈尔滨水危机始末》之后,我随即参与了《巨额索赔“临近”吉林石化》《长江危矣:一江春水恐成一江毒水》《谁污染了你的家园》等一系列环境事件的深度调查报道;而在《经济观察报》工作的4年中,《阜新伤痛》《中行和它的金融大盗》《荷兰村六年不死之谜 杨斌经济史再调查》《辽宁黑山发生了什么》《内蒙古煤电怪圈》《西门子贿赂门松原案脉络:招投标被利用》《郝和平案 GE扮演了什么》《大兴安岭的艰难时光》等众多有我参与的深度报道,无一例外均贯彻了“深入现场”这一调查原则。
今天,当我们看到祁连山矿区非法开采、栖霞金矿爆炸、孙小果案真相浮出等一系列新闻调查的背后,同样闪动着记者深入现场调查的身影。
媒体监督,是大众传媒对各种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是支持和监督国家机关的一种方式。其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媒体监督需要深度调查,然而今天的深度调查,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互联网提供的既有资讯。不过我依然认为,真相永远藏在离现场最近的地方。事实已经并将一再证明这一点。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记者,现供职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