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呈现在灵魂和信念层面的单纯

孙健芳2021-04-15 17:13

孙健芳/文

在经济观察报的10年,可以算我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青葱岁月。

当年我刚从二级私募基金公司出来,多少有些彷徨。大学期间学的是“证券专门化”方向,刚毕业时也听前辈唠叨97年证券市场突飞猛进和满地金银的赚钱机会,但,什么都比不上市场亲自给我们上课来的亲切:不幸赶上了网络泡沫破灭年,刚加入不久的公司解散,客户和同事倏忽间失去联系……这些事件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明白单体理性人作为群体时,往往失去对“冲动”、“盲目”、“狂热”等情绪的控制,而此情景只会一再重演。

刚从证券市场抽身,就懵懂的踏入新闻行业,而我之前从没有学习过新闻类课程。刚入行时,我是胆怯的,若算有信念支撑的话,就是我愿意像《光荣和梦想》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一样,以记者身份,去记录一个时代社会经济变迁和其中活灵活现的人物,这样在我老了,若能力和精力许可,也写上一本怀旧旅程的书。

这算不算小人物在儒家标准下的“立言”梦想?可惜,这条路没有走下去。

不过,庆幸的是,我在经观10年期间,能够沿着“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证券基金-风险投资行业-宏观经济报道”这样一条路径去从事新闻报道,即从行业-企业-宏观这条学习曲线生长,而不是反方向走。这有助我之后再次从事私募行业面临各种问题时找到解决办法。

自从2012年正式做一级私募投资到现在,又一个10年即将过去。在这几年投资过程中,踩过坑、吃过亏,判断失误过,怀疑过同事,否定过自己。现在时至中年,身边的朋友和客户间或因各种原因离开人世或陷于囹圄,茫然中也怅然过,当年我自称是码字工人,原来单纯的码字是世间最为幸福的事。

当我即将跨越又一个10年,去回忆10年之前的10年时,那些镌刻美好记忆的时刻——选题的甄选和争论、采访中受拒和辱骂、撰写稿件的焦虑、同事合作中的默契,落实成版面的惊喜,都好像仅仅呈现在灵魂和信念层面的单纯,而不是现在,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应对考核数字和必须完成的任务的纠结和担心。

愿经观“紧紧抓住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再创一个10年的辉煌”。

写于2021年4月5日。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记者、高级记者、首席记者;现为信达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