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无望的采访 三个月后结出果实

魏黎明2021-04-15 17:20

魏黎明/文

2007年,“杜氏地下钱庄”案轰动一时。

当年8月,深圳市外管局公布了大致案情。一年时间,43亿元资金来往,甚至还有当地国有企业涉案。

一时间,广东及全国媒体争相报道。然而,除了语焉不详的新闻通报,更多细节并不为人所知。

闻报次日一早,我就从广州赶到深圳。尽管已经过去十几年,我记得还很清楚,那天是周五。当周的稿件,基本上都已经编辑好,准备付印了。

这是一个刚刚侦结的案件,嫌疑人俱已收押,一时也无从得知更多细节。从深圳市外管局一无所获地出来,徘徊在深圳街头,眼望宽敞道路两旁,拱立着众多银行的总部大楼。当时心想,在他们的电脑系统里,就存着每一笔资金来往的记录。可是,要想得到这些信息,难如登天啊。

不愿放弃的我,转身去了深圳市公安局,却也只是在宣传科与工作人员交换了名片,随后就返回广州。

原本没抱什么希望,谁曾想三个月之后,突然接到一个从深圳打过来的电话。正是深圳市公安局,邀我过去采访当时侦办该案的民警。

到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们还邀请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记者,而我则是唯二的另一家媒体记者。心中暗喜,这可真是无心插柳啊。难道当时只有我跑去深圳市公安局留名片了?又或者,经侦分局的警官们平时也爱看经济观察报?

当一份份卷宗摆出来,我已经没工夫细问详情,如获至宝地扑过去翻看。从几百元到数千万元的转账记录,付款方、收款方,一笔笔历历在目。

翻至某一页,赫然发现,中石化、中石油其下深圳销售公司的名字躺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赶紧悄悄地记在小本本上。

顺藤摸瓜,我成功地采访到其中一家公司的副总。聊起来,他也是一肚子委屈,从深港两地油价差异到资金往来渠道的混乱,以及从企业层面难以鉴证的违法与否,他都对我娓娓道来。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记者,现为自由职业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