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怡/文
如果要以一个微观主体来见证一段国资改革历程,中投二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中投二号只是民间的叫法,现在它的官方简称是国新公司。
跟踪中投二号系列选题在我跑国资新闻那段时间里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高光时刻之一。一方面是因为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这条新闻都足够硬,它关乎的不仅是一个公司,而是通过这家公司得以还原中国国资监管体制向“以管资本为主”改革的变革过程;另一方面就这条新闻本身看,我们的独家也足够强。
不过报道的过程却充满坎坷。外界对它的期待越大,政策层面推进的过程就越谨慎,我们的报道也需更小心,每一则消息都需数个核心消息源的反复确认才敢写,从公司最初的定位、到数次筹备的细节再到成立后的各种运作,每一篇都必须认真对待。
这系列报道的第一篇发出时,当时报社领导霸气地决定叫它中投二号,我内心其实是忐忑的,当时的担心在于这个襁褓中的小公司未来能否撑起这么大的局面。十余年过去了,显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尽管在成立后的前几年,它走的谨慎而缓慢,在整合中国华星、中国印刷集团公司,成立开展境外投资的国新国际后,再无其他动作,看似离中投二号的定位还相差甚远。但我更愿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种厚积薄发。2016年,随着国资监管体制逐渐理顺,对改组组建国资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有了政策文件,被确定为国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的中投二号开始大放异彩。
这五年,是它突飞猛进的五年;这五年它打通了国资运营的“任督二脉”,“融”得来,“投”的出;这五年,它成为资本市场的常客;这五年,它通过总部直投、基金投资、金融服务、境外投资等方式向央企投入超5000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超150个,金额2300多亿;目前国新系基金规模达8000亿元,所投项目已上市15家;这还不是全部,它还参与组建了国家管网集团、中国铁塔,出资支持了东航集团、国药集团的股权多元化改革,成立了国源公司助力煤炭去产能,战略重组了大公国际……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它逐渐形成了以财务性持股为主的国资运营思路,并明确了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的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愿景目标。十年前的报道中有一位专家曾期待:这家公司应该成为国资委的一只高规格的手,通过这只手来做市场化的资本运作。而这一切,正刚刚开始。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要闻部记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