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把火点的别人心惊我平静

刘晓林2021-04-15 17:26

刘晓林/文

这是我入职经观第6年做的一组调查报道,在这篇报道刊出的8个月前,我和同事刘俊晶一起完成的独家调查报道“‘消失’的新能源汽车与庞大的骗补产业链”引发了汽车业的地震,百亿政府补贴资金被骗取,2016年整整一年,中央四部委都在进行汽车业的骗补调查。

在经历了222天的发酵后,我们推出了这一篇复盘式的报道,有反思、有内幕探寻、有追问、有启发。新能源骗补系列报道的背后采访和调查是集部门之力完成的,是一个典型的揭露潜规则的报道。外界说经济观察报点了一把火,说实话,写之前,我没有去思量它会带来多大的颠覆效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需要我们用一把火来融化坚冰,来让真相面世,那这也正是媒体和记者的职责所在吧。

客观而言,新能源骗补调查并不难做,部门记者们只要跟车企聊起这事,对方都有一堆内幕和感慨倒出来,但这才是可怕之处,就像“皇帝的新衣”。我相信熟知这项潜规则的绝不止于我们,但却都没有发声。直到骗补报道被疯狂转载,发改委亲自致电报社,国内新能源车企皆风声鹤唳,且有人告知我要小心风险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们毫无顾忌地调查和报道,报道之后的内心平静,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经观给的底气。

这种底气可能是很多经观人不会刻意去感知的,但却是我们感召自己聚集于此的原因之一。我常想起刚做记者时,曾与一同行出差的一位同行嗟叹,困惑于我们每天做的报道价值何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都还在这个领域里坚守,想来心结都已渐渐解开。

经观11年,从未感觉到自己的文字脾性和经观的性格之间有过摩擦,不知道算不算得上幸运,但可能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染,让和我一样的经观人都在潜意识里被熏陶出了对“观察者”身份的敬畏,以及建立在经观方法论上的思考方式。大部分经观的忠实读者都倾心于这份橙色报纸独有的理性而不露锋芒、深度而不失温情的气质和风骨。在纸媒不断转型的冲击中,坚持这些并不容易,这或许也是经观20年来,有如此多的往事值得钩沉,又有如此多的人将这里作为职业生涯中驻足回望的第一站的原因吧。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汽车新闻中心产业报道部主任)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主任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行业性事件、企业动态;全程记录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端、升温、爆发,以及每一次新技术浪潮;对自动驾驶、造车新势力、汽车行业投资、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以及汽车产业政策变动进行持续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