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美好空间峰会|美好空间使命:回归以人为中心的始点

2022-01-30 17:00

2021年至2022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为不同的一年,从“房住不炒”,“去金融化”,房地产高杠杆、高负债模式宣告终结,行业不再以规模论英雄,回归居住属性,以设计力、产品力、服务力为主导的产品时代,已是大势所趋。

2022年1月21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 “2022美好空间峰会”圆满落下帷幕。以构建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为主旨,以营造有温度的、有个性、有生命力的“美好空间”为目的,来自国内的建筑评论家、建筑师设计所合伙人、一线企业产品负责人及媒体人士,为观众留下了一番精彩的观点碰撞与思想盛宴。

本次峰会邀请了著名当代建筑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央美院高精尖创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专家王明贤,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等著名人士,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博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后薛江,MAD建筑事务所副合伙人刘会英。同时也邀请了来自企业的重要嘉宾,绿城中国产品管理中心总经理、杭州绿城亚运村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信南,龙光集团副总裁朱剑敏。

峰会开场致词环节,《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陈哲指出,“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时空的维度。线下空间带来的沉浸感和体验感、人文性和互动性反而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也是线上空间所无法比拟的。未来空间的营造更多的是数量规模化转向人本化和品质化。美好空间应该以人为尺度、有助于城市活力和创新的生成,还应具备多样性、集约性、智慧性、健康性和美学性。”

美好空间使命:中国城市化步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期

中国城市化进程,起始于1992年。著名当代建筑评论家王明贤,正是城市化拉开序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著名当代建筑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央美院高精尖创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专家王明贤认为,中国当代建筑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记录,更是建筑师对于时代的思考与表达。狂飙突进的城市化,曾经一度的大拆大建使城市失去了记忆,千城一面,建筑的失语现象极为严重。

近十年新一代中国建筑,新的实验性作品貌出现了,改变了中国当代建筑的格局,使中国当代建筑成为整个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建筑从单体建筑到建筑群体形成了新空间,关于人工智能的建造,以及绿色建筑实验等,看到新科技的应用。新美学,也成为当代建筑探索的一个必然方向,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双碳”背景下,一个好的建筑对整个城市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设最需要这种建筑的审美大讨论。

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先生认为,回顾中国建筑30年,与其他行业一样,经历了从几乎可以说是前现代的状态,迅速地能够进入到现代的话语体系。在现代话语体系里从非常弱小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处在空白的阶段,但是大概十年的时间,在铺天盖地的西方建筑师的攻势下能够挣扎着求生存,经过了大概十年左右的时间差不多站稳了脚跟。

中国建筑从被动的抵抗,到战略相持,再到崛起的曲线是非常陡峭的。中国建筑师整体的实力现在已经开始具备,能够在国际建筑角斗场上,竟技场上争一席之地的状况。我觉得这是非常可喜的面貌。

在当代新的主题下,尤其是双碳是当下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主题下我们能不能在国际建筑领域争夺一下碳话语权,能够通过我们新的一种建筑实践,把这样的话语权的争夺战能够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我还是保持乐观的。

未来居住空间:长期主义是立足之本

 

龙光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在市场趋冷,消费回归理性的大背景下,客户也在不断成长,企业要以生活者的眼光发现时代、城市、人的变化,为未来居住空间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居家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于居住空间有了更多体会和新的需求,房子的安全性、舒适性、健康性成为更注重的要素。随着房地产高速爆发式增长阶段的过去,未来房地产行业势必回归产品,回归客户,回归居住,而房企之间需要比拼的除了全方位精细化的经营、管理能力,还需要用卓越的产品力、服务力去打动客户。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长期主义已经成为房企的共识,而产品力则是房企坚持长期主义的立足之本。

绿城中国产品管理中心总经理、杭州绿城亚运村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信南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消费升级之下国家也在不断推进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现在乃至未来,人们在进一步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实现,生产力大发展背景下,不断追求个性化,追求自我实现的经济模式是“体验经济”。“体验经济”下产品的打造有着四个特点,一是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会追求更高的差异化竞争,二是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会更高,三是产品与客户之间的关联性也会更高,即这个产品是高匹配某个客户的,四是这一产品策略会为产品带来更高的溢价。体验经济下的室内空间打造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空间情景化,二是功能定制化,三是服务运营化。从自建,到共建(定制化生产),再到自治,产品主义的深度与广度正在筑建“美好空间”的道路迈出坚实的一步。

建筑美学在传统与现代中的未来创新

MAD建筑事务所副合伙人刘会英先生和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博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后薛江以及《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晓丹女士就建筑美学,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演进主题进行了讨论。

刘会英先生认为国内的设计师可以在公共的产品类的项目上有突破的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从我们国家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重视;第二方面是中国建设群体涌现出了特别多的明星建筑师;第三方面是民间大众对审美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反过来推动了建筑师或者是建筑行业更加努力。但是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是相对弱一些。”

薛江提出“建筑师不是说去设计一个公共建筑,首先要研究人,人与今天社会的关系,人与居住的关系,”刘会英先生表示赞同,MAD事务所就在北京百子湾进行了尝试,现在公租房也陆续投入了使用当中。“这个项目最初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人,当时提出了设计愿景,让居住有尊严。”

最后,李晓丹女士总结道“建筑始终是以人为中心的,所有的建筑是给人使用的,应该以人的需求和感受为最终的出发点与核心的要求。”未来所有的建筑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不论是商品房还是公租房,所有人都可以拥有一个有尊严的住房。

精彩的主题论坛过后,2022美好空间峰会已经接近尾声,最后,《经济观察报》向所有致力于构建“美好空间”的设计者、建造者以及每一位关切中国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参与者,表示致敬。

8541642736827_.pic_h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