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保险】24城共27家养老社区后 泰康下一步要做什么

姜鑫2022-03-15 16:5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与“健康老龄化”相关的话题再度成为高频热词。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要以连续性服务为重点,着力提升老年医疗服务水平。

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等特点,这决定了保险资金与养老产业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和良好的匹配度,老龄化挑战和银发经济市场前景面前,保险公司有哪些机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养老产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泰康保险集团旗下高品质养老社区泰康之家已布局全国24城共27家,超过6000位长辈入住,保险、健康、养老的深度结合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大型险企纷纷入局高端养老社区建设时,泰康有哪些经验?下一步公司是否会对现有业务进行延展?

带着上述问题,3月14日,经济观察报记者对泰康保险集团管委会成员、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邱建伟、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终极关怀执行官陈平进行了专访。专访中,邱建伟表示,“未来泰康将依托于现有的机构养老,机构的终极关怀的经验,去探索未来居家的服务模式和解决方案。”

【对话】

经济观察报:国家卫健委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养老呈“9073”格局,即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面对这一市场需求已经有同行开始布局,泰康在这块如何考量?

邱建伟:居家养老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它一部分是生活照料服务,其实和今天的保姆类似,另外一部分是需要有专门门槛的护理、医疗、安宁疗护等等这些,未来要做好居家养老的服务,因为服务对象是比较分散的,要依托于科技的手段,否则效率不高。未来泰康将依托于现有的机构养老,机构的终极关怀的经验去进一步发展我们未来居家的服务模式和解决方案。

未来虽然说养老9073、9064格局,以居家为主,但是大家不能回避一个现实,9073、9064是针对全年龄的老龄人口为基数,但真正到了85岁以后,在家基本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85岁以后,患两种到三种以上慢病的概率是80%到90%,同时半失能的概率是60%到70%。也就是说你需要有人在家里照顾,如果没有很好的专业的服务体系,不仅是照顾不好,而且是不安全的。以美国和欧洲的数据为例,75岁以上的人真正住在养老社区或者各类的养老机构的超过40%,80岁以上的人超过60%。也就是说到了一定年龄阶段,需要机构型的、集中式的、专业化的服务设施。中国是缺这样的基础设施,这个时候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在欧美,特别像日本,养老机构的大规模发展,本质上是因为他们推出了类似我们今天的长期护理保险,有这样一个支付比较倾斜的扶持政策,带动了一批护理型的刚需机构的发展。

我们正在探索从医养和终极关怀的视角往前端延伸居家的模式应该怎么做。可能和传统的单纯以居家服务、居家护理类似,是不盈利或者是微利,但是从整个的客户的生命周期连续服务的角度,就可能形成我们的一些商业模式。

经济观察报:在今年的两会中,不少代表委提出了“智慧养老”的提案,作为较早在养老产业进行的企业,泰康是否在智慧养老方面进行了尝试?

邱建伟:智慧养老,我们一直在探索,它两个出发点:一个是让长辈在享受服务的时候,体验更好更便捷;第二个是我们希望通过智慧养老提高服务的效率,降低成本。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有了很多尝试。

第一方面是智慧管家,通来数字化的手段和工具,让生活照料服务更便捷。比如说每一天你想吃什么,过去可能是需要跟服务人员来说。今天这些类似用餐这种需求可以通过语音、智能交互音响等方式实现;第二方面是叫慢病管理或者智慧医疗,很多疾病除了急性期需要面对面的做检查,做治疗以外,大部分老年性疾病都是慢性病,看病需要去医院,现在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进行;第三方面是叫智慧运营,也把我们社区里面的像空调、物业等诸多日常运营性的服务,通过科技的手段来提高效率。这背后还需要打造数字科技的平台,数字科技平台就是通过日常整理和搜集的医养大数据,未来能够辅助人工进行决策;第五个方面就是有一些前沿性的探索,比如说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正在使用下肢的康复机器人,今年会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逐步把它产品化,还可以服务于居家养老。

经济观察报:目前,除了泰康之外,还有不少同行也在进行养老社区的建设,并将入住资格和保险产品进行挂钩,作为这一商业模式的尝鲜者,泰康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邱建伟:养老是一个重资产、长周期、慢回报的行业。无论是泰康还是其他的机构,都要面临这样一个客观的市场规律。过去养老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形态,一种是养老地产,是销售产权为主的,跟房地产差不多。这种主要是看土地成本、开发建设成本和市场销售价格之间的差价。

第二类就像泰康这类型,特别险资为代表的,重资产、长周期投资建设养老的社区或者养老机构型的服务实体。这种基本回报周期很慢,一般建设周期三年,建设完毕以后到开业、到运营,基本上要用四到五年时间,才能够实现现金流打平,之后才会有持续的盈利。泰康之家·燕园自2015年开业,在去年实现了现金流的平衡。

第三类是轻资产尝试,企业自己不做重资产的投资,租房子做养老,这种布局中小型的机构偏多,因为它的成本要求会更敏感一些,所以服务品质、功能也会简单一些。这种模式有一个前提,就是租金价格不能太高,否则就很难能够持平。如果要布局养老行业,要分清楚有没有长期资来支撑重资产、长周期的投资,如果轻资产模式要看有没有比较低成本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经济观察报:两会前夕,“尊严死”立法的问题再次引发了媒体关注,泰康在国内有推出安宁疗护方案,在推广上是否有难度,泰康是如何克服的?

陈平:安宁疗护是泰康的一个创新事业,但这件事在推广上有一定难度。难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来自于社会,首先一个就是子女觉得把自己的父母送去安宁疗护,会担心别人说不孝,有心理障碍;第二个是医院方面,因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放着一个人不去抢救,让他做安宁疗护他会有一些顾虑。当然社会上也有一些偏见,认为安宁疗护是安乐死,这是一个误解,安宁疗护既不延缓他的生命,但是也不缩短他的生命,让他自然而然地按照客观规律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第二个方面是在医疗领域,因为现在安宁疗护基本上是由医疗行业和医疗单位在推广,医院要做安宁疗护有几个障碍,首先安宁疗护几乎不能带来太多的收入,还会引发亏损,但医院是有绩效考核的;其次,医院考核死亡率,安宁疗护会加大这个数字。这也是安宁疗护几十年没有发展的原因。最近大家谈到“尊严死”,实际上就是为安宁疗护提供法律依据和观念突破,是国家从最高的顶层设计层面在破除藩篱。我觉得挺欢欣鼓舞的,希望国家在安宁疗护上给医院以补助,另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进来。

泰康做安宁疗护是战略的使然,公司一直积极配合医疗政策、养老政策来实现泰康从“从摇篮到天堂”,大健康闭环的产业链,另外一方面,因为安宁疗护可以减轻医保支出的负担,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在做这一块工作。

在商业模式上,我们主要是以养老社区的医院为基础,实际上也就是养老社区的康复医院在做安宁疗护,把养老、医疗、终极关怀三方面的服务结合在一起,整个链条算下来,避免了亏损。

目前,我们安宁疗护在全国已经开了六城,大概还要再开三城,总的床位要达到87张,以后泰康会布局居家养老,可以和安宁疗护结合到一起。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证券、新三板、保险行业与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