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老人

言咏2022-04-21 15:54

言咏/文 94岁的上海阿婆,4月19日凌晨被转运至隔离点后,不足两天就回家了,因为她连续三次、间隔24小时的核酸检测呈阴性。在被转运之前,她居家自测抗原就已呈阴性。其外孙女请求不要转运高龄外婆的文章在互联网上热传,引发了公众对抗疫中如何更好地保障老人利益的讨论。

这位阿婆不是孤案。一些因床位限制无法被定点医院收治而居家隔离的高龄阳性老人,这些天被要求必须转运至方舱或其他中转站。其中有的抗原自测已经转阴,有的失能或半失能必须有人照护,他们在条件简陋的隔离点,或者因为行军床太矮太软睡不了只能坐一宿,或者因为卫生间是蹲坑不能如厕而不敢喝水。还有老人在转运途中突发心梗去世……这些本应被细致呵护的老人,却身心俱疲,戳中了旁观者的心。

相比之前的毒株,奥密克戎传染性增强、致病力减弱,对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却仍然有着不小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放松,依然要努力抗疫、动态清零的原因。抗疫总是有代价的,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弱病残脆弱群体,我们愿意付出一些代价,同时尽力让代价最小化。但是,如果防疫措施本身因为“一刀切”或者不够人性化,反而伤害了这些脆弱群体,那无异于与抗疫初衷相悖。基于此,有必要讨论防疫政策有没有优化的空间,可以更好地保护他们。

高龄老人感染后转至定点医院应是最优选择。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针对大于60岁老人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但是,上海截止至4月20日,感染者已超过43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接近20%。按照4月8日官方数据,定点医院床位数8000余张,缺口不小。上海在4月19日的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做好定点医院床位扩增工作,根据病例收治速度动态调整床位资源,同时设置后备定点医院、储备救治床位。医护人员方面也考虑了预备队伍。这确实是现阶段最应该齐心聚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应收尽收”,最大程度保障脆弱群体被感染后得到最好的救治。

如果定点医院床位扩增后仍满足不了收治所有高龄老人入院,那当然需要以病情的轻重缓急为考量。对于那些未能被收治的老人,方舱或中转点是否是唯一选项?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被感染后,比年轻人更需要良好的环境休生养息,激发身体的免疫力度过难关。无论是方舱还是临时中转站,条件都相对艰苦。方舱医护人员目前尚不充足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那么,这些特殊群体能否居家隔离康复呢?

防疫政策强调“应转尽转”,主要是考虑两方面的顾虑,一是居家隔离的话是否会导致病毒扩散?不遵守防疫规则私自外出怎么办?这样的担忧可以理解,新冠肺炎疫情仍属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确实需要权责对等,而不是一味的自由。不过,一些技术性的手段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比如签订责任书以明确居家康复时的义务、未能遵守时应承担的责任;用门磁防止居家患者及家人外出;用制度规范居家患者垃圾的处理及生活必备物资的采买等。办法总比问题多。

另一重担忧是,居家隔离的高龄患者万一症状恶化了怎么办?这其实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如果定点医院床位充足的话,老人及家属是愿意去的,我们讨论的是只能转至方舱或中转点的情况下,居家隔离是否更符合老人利益最大化。

另外,国家卫建委等有关部门,有必要出台阳性患者居家隔离指南之类的权威指引,并积极向公众传播。这样当一些特殊群体不适合转运而需要居家康复时,基层工作人员和居民都能心中有数,知道如何科学处理,保护自己、保护周围其他人。比如,家中备上血氧仪,当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数值时需要即刻就医;如何规范消毒居家环境,如何处理垃圾,能否开窗通风,同单元其他住户有何需要注意的等等。

无论如何,不要忘记抗疫的初心是为了保护生命和健康。在奥密克戎流行的当下,是为了保护人群中最脆弱的那部分——老人、孩子、病人。他们是我们之中不可被放弃的部分。在抗疫中如何更好地守护他们的利益是不可回避的公众关切。此前上海调整方案设置亲子方舱就是对公众关切及时而有力的回应,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回应。我们都有孩子,都将有孩子。我们都有老人,也都将成为老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