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中原稳天下安

朱克力博士2022-07-25 13:38

作者:朱克力博士,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7月20日,河南省公布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7月22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推出“专家连麦·河南经济这半年”活动,邀请京豫两地专家,从多个维度全面解读今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工作当中的亮点。本人受邀作为首位专家进行在线访谈,指出河南正成为中部现象级“稳力量”,并从产业发展和增长动能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下是这次在线访谈实录:

1.今年上半年,河南省GDP规模达到30757.20万元,同比增速3.1%,高出国家0.6个百分点。您如何看待河南的这一成绩?

朱克力:河南的经济增长速度,从上半年高出全国0.6个百分点,可以直观看出来,确实比较亮眼。放在全国各地来看,也较为突出。不仅要看整个上半年数据,对于刚刚过去的二季度表现,也要结合来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二季度中国经济的同比增速是0.4%,而河南省同比增长了1.7%,比全国高出了1.3个百分点。

从各地的情况看,无论是二季度还是整个上半年,区域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异,同时也有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比如说,很明显的一点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普遍要比东部地区好,尤其是宁夏、山西、陕西,还有内蒙,同比增长速度处于高位。当然我们肯定不能光看增速,同时也要结合规模来看,要论上半年和二季度的GDP规模,河南在中西部可以说是无出其右,因此综合来看,也更符合稳中求进的状态。自古就有“中原稳天下安”的说法,而今天,当中西部在全国稳经济大盘当中独占鳌头,河南正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现象级“稳力量”。

那么在这背后,有哪些可以分析和理解的因素呢?首先,从整个中西部地区来看,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基数,跟东部地区相比,都相对要小,也就更易于实现较高增速的经济增长。之所以独占鳌头,一是除了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中西部地区相较而言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薄弱,相比之下没有东部那样大的疫情防控压力;二是近年来产业转移在中西部加速落地,延续往昔东部产业发展路径,从区位、技术、机制、资源上释放出了后发优势,实现“逆袭式增长”,这样一来,东西部经济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

不过,从中西部地区内部来看,基于未来走势,很可能在大宗商品价格下来后,其中的一些能源大省,包括山西、宁夏、陕西、内蒙等,它们的增长动力在短期内有可能会转弱。河南虽然也号称能源资源大省,但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并不突出,在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扰动时,能够有相对较大的韧性。而且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所激活出来的后发效应,仍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为中西部地区包括河南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而同期的东部地区,相比之下经济增速缓慢,主要也是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东部省份的经济规模和基数本身已经比较大,又面临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突破传统发展瓶颈、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其次是东部人口密度大、港口多,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比中西部更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区域经济增速。

具体到河南来看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不能忽略相关政策层面的因素。比如,一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稳大盘,河南也出台了本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2024年12月底前顶格执行“六税两费”减免政策,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个体工商户按照50%的幅度减征“六税两费”;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2022年年底,扩围政策按国家规定执行,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不影响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等等,总共包括了155条稳增长举措。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成为河南二季度和上半年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2.今年上半年,河南的多项经济数据高于全国。哪些数据让您记忆深刻?为什么?

朱克力:上半年除了总体情况,一些分项数据也是可圈可点。作为新经济研究者,我比较关注产业经济,河南上半年的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其中,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3.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0%,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增长3.0%,能源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增长3.7%,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这些数据里面,我们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长最快,分别是增长了8.7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这两项都是我们说的新经济,应当讲是比较亮眼的产业增长数据。

其中,河南的高技术制造业增长了17%。同时从投资数据来看,民间投资增长6.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高达40.3%。可以说,高技术制造业无论是生产、投资还是效益等方面,其增速均遥遥领先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这个领域的投资比重和结构在加速优化,利润在加速提升,产业集群在加速形成。

而且全国的情况也完全可以支撑这个判断。高技术制造业作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对工业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分行业看,医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利润增势强劲;从产品看,新能源汽车一马当先,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迭代加快,商业应用涌现并稳步落地;从要素看,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及价值链创新;从动能看,互联网促进高技术产业提升创新效率、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数字时代诸多新兴产业的“战略母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疫情时代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数字经济逆势而上,产业数字化仍是数字经济发展主战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2021)》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130.9,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数字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其中,河南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110.9,排名全国第17位,应该说还有巨大的追赶空间。

在数字经济布局方面,根据《2022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今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增长15%以上,力争占GDP的比重超过30%。同时提出今年大力推进“5110”工程,其中的“5”是指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数字生态化“五化”发展;“1”是指强化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牵引;“10”是指重点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提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升、农业数字化深化、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推进、智慧物流电商建设、智慧文旅发展、新型智慧城市提质、数字政府提效、数字乡村建设、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建设等10个行动。

总的来说,基于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的特点而言,上半年河南经济持续增长,呈现出了鲜明的创新驱动和数智赋能特征,其主要得益于新兴动能尤其是数字化转型动能的不断涌现,以及政策持续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说,这是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互促共进的产物,也是我们众多企业顶住重压、逆势发力的结果。

从政策环节看,疫情之下,随着中央和地方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措施落地,对于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保障越发精准有力,助企纾困效果日益显现。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帮扶和引导方面,河南的政策比较有针对性。比如,针对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保障重大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鼓励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贷款给予FTP(内部转移定价)利率优惠;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建设30个省级人力资源品牌培训示范基地,省级财政给予每个项目资金50万元—200万元奖补;等等。

从市场环节看,这些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依托不断涌现的各类创新,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凸显出了经济发展发动机的作用。此外,新兴产业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加速应用,也迅速提升了新兴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发展韧性,为其在疫情中保持逆势增长提供了强劲而持续的新动能。

3.今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呈现出“加速修复、企稳向好”态势。请问您如何预测今年河南经济的下半场?对于河南经济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朱克力:的确,“加速修复、企稳向好”是今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呈现出的基本态势。从这个基础来看,今年河南经济的下半场,有望继续保持回升势头,巩固经济恢复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在当前外部不利因素仍较多的情况下,包括内需疲弱、消费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这里我僅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优化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就高技术制造业自身而言,存在原创技术动力还不够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能力提升仍有空间等制约,强化这些弱项非一日之功。未来制造业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在于,通过激活市场主体、夯实产业基础、补齐技术短板、构筑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一是激活市场主体。应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广大企业需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培育提升“有数企业”。

二是夯实产业基础。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要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机制,加强对基础前沿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依托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紧跟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需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补齐技术短板。锚定高技术制造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抓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牛鼻子”,促进高技术制造业技术进步与新基建同频共振。加大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短板领域深化对外开放与合作。

四是构筑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强化数字赋能,发挥产业互联网平台优势和科技龙头“数字连接器”作用,引导数字技术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入,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科技向善理念引领共享创新,促进“先强带后强”。

第二个建议是“协同推进新基建新消费”。应以新基建为依托、新消费为方向,基于其相同的数字与智能内核做好两手抓:一手抓加快新基建,为新消费拓展创新空间、提升用户体验;一手抓壮大新消费,为新基建牵引市场需求、丰富应用场景。在此过程中,重点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需求导向。新基建要有效衔接终端消费需求,以符合、适应、满足需求为基础,以引领、服务、创造需求为根本,搭建数字经济新底座,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支撑,构筑高水平自立自强新优势。新消费要直击痛点,为新基建投资明晰目标和增强效能,厚植需求土壤,引领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建设。其中,新型信息消费市场是服务终端消费者的广阔天地,有望积蓄巨大新消费能量,激活形成新基建新消费双向循环、持续增长的内需新动力。

二是长短结合。要明确现阶段协同推进新基建新消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先布局对投资消费带动强、乘数效应更大的新基建设施,例如5G、数据中心等带动性强的项目。这类项目长期看可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短期看还能为线上消费等新消费提供硬件设备支撑,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拉动作用。与此同时,应充分挖掘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新潜能,加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能源、教育等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三是统筹兼顾。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结合地区产业特色、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与科学谋划,超前部署前瞻性设施,千方百计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降低投资门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到留足空间、给足政策、加足马力,在协同推进新基建新消费的动态跃升中,尽最大努力为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势能。

以上就是针对产业发展和增长动能提出的两个建议。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朱克力博士】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