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风格化才会让中小成本影片勃发生机

韩浩月2023-06-13 12:32

韩浩月/文 6月11日,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小成本影片创新发展之路”论坛上,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大勇称,从宣发角度,中小成本影片向来缺少市场关注。他表示,截至6月11日,2023年国产电影票房产出超过160亿元,其中破亿影片16部,票房占比达92%,剩下的155部国产电影票房份额只有8%。按照他的说法,今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注意力与商业效益均向少数影片集中的趋势,这意味着,只有大制作才更有可能获得高票房,中小成本则较容易陷入困境。

市场青睐大片,中小成本影片生存不易,这是已知事实,但张大勇提供的数据,还是更为真切地让人感受到,中小成本影片生存之艰难超乎人们想象。试想一下,155部电影在8%的票房份额中争抢,怎会轻易有赢家可言?在当下关注电影市场复苏与繁荣这一宏大主题时,确实也应考虑一下中小成本影片的发展空间,只有大片,显然不是成熟的市场。

在过去十多年来,时不时会出现“中小成本电影的春天来了”这一说法。每当某部中小规模制作的电影成为黑马,或者两三部中小成本影片撑起某个非黄金档期产出较高票房时,这一说法便会被提起,次数多了之后,难免给人留下中小成本制作活得还不错的印象。但回顾过往不难发现,中小成本影片虽时有黑马,但却多是孤例,从时间延续性与话题现象性方面,都较为短暂,并没有形成不可被轻视的生态。

今年暑期档已经有76部电影定档,无论是《封神第一部》、《少年时代》、《消失的她》、《我爱你!》、《超能一家人》、《热烈》、《八角笼中》等国产片,还是组团而来的《闪电侠》、《疯狂元素城》、《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碟中谍7》、《奥本海默》等进口片,从制作规模到公映数量来看,都堪称“大片云集”。况且乌尔善《封神第一部》、陈凯歌《少年时代》是被观众期待数年的作品,这两部电影的加盟,必然将更多视线吸引到大制作身上。对大片来说,这个暑期档有望赚得盆满钵满,而对中小成本影片来说,则有可能倍感凉意。

当然,市场重视大制作,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因为观众的选择,电影生产与放映作为经济活动,有其稳固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分配规律。可是,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同时,要意识到电影行业不能被大制作以如此强的优势占领,如果市场只剩大片,那么投资者与创作者将会更加专注于盈利目的,这将会导致影片类型趋于单一,风格趋于雷同,甚至会催生几家巨无霸企业,形成制作与话语权等方面的垄断。同时,还要警惕中小成本影片长期缺失存在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包括新人导演的入行门槛会被不断抬高,致使行业缺少后备人才;缺乏必要的鼓励与回报,导致创作者视野收窄,才华与能力打折;从长远看,唯有中小成本与大制作同步繁荣,才能保障行业有活力,作品有吸引力,观众有丰富的选择面。

中小成本影片偶有亮眼成绩、整体偏于沉寂的根本原因有许多,包括缺乏艺术院线,多为中小制作的文艺片没法得到长线放映的支持;存在投机心理,跟风大卖的同类题材,影片质量堪忧,中小成本的烂片率也要远高于大制作;创新能力不足,没法在故事性、类型化等方面做到极致等。

强化中小成本影片的竞争力,被经常提到的办法包括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在宣发层面的支持,这些对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让中小成本影片强大起来的最佳办法,归根结底还是要凭借这类影片自身的质量来与大制作瓜分票房。

从近年的例子来看,《二十二》成本300万,票房1.7亿;《冈仁波齐》成本1500万,票房1亿;《无名之辈》成本不到3000万,票房8亿;《隐入尘烟》成本200万,票房1亿……这些例子表明,如果中小成本影片可以在题材类型方面实现突破,在创作边界方面拥有更大的空间,都会得到市场与观众的欢迎与喜爱,从而获得出人意料的票房收入。

因此,想要中小成本影片在市场上被更多地看到与消费,最佳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鼓励大胆、多元的创作,以满足观众对电影丰富性的需求,把大制作所关注不到的题材领域,以强风格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假以时日,中小成本影片便会给我们不断带来惊喜。

(作者系文化评论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