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个月后LPR降息10BP 百万房贷月供约少还56元

胡艳明2023-06-20 15:1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6月20日,降息如约而至。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6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55%,5年期以上LPR为4.2%,较上月价格均下降10个基点(BP)。

这是自2022年8月以来,10个月后LPR再发生变化。此次降息后,不仅以1年期LPR为参考的居民、企业短期贷款利率将会下降;对于以5年期以上LPR为价格参考的房贷来说,新发放的房贷价格将会有下降,存量房贷也即将迎来10BP的下降。

据测算,以100万元的房贷举例,贷款时间25年期、还款方式等额本息的方式计算,每月按揭将可减少56元,25年最多可以省下1.68万元利息支出。

广东省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大部分经济活动同比增速放缓,高频数据显示6月至今增长动能未有明显改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经济增长动能之弱,超出各方预期,“稳增长”政策必须加码,降息可谓水到渠成。

两个LPR品种同步下降

在前期政策利率下调的引导下,市场对本月LPR调降已有充分预期。

6月以来商业银行先后调降存款利率,同时,6月15日作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定价锚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10BP。2019年8月LPR改革落地后,LPR报价=MLF利率+加点。从以前历次报价来看,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LPR共发生8次变动,其中有5次实现了MLF利率与LPR报价的联动下调。

不过实际结果与此前分析人士对于调降的幅度有所差异:此前市场观点大致认为1年期LPR幅度在5-10 BP,5年期以上LPR在10 -15BP左右。“本次1年期、5年期LPR同步下调10BP,调降幅度略超市场预期。”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周茂华认为,此次LPR下降旨在加强经济逆周期调节。4月以来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在经历1季度强劲反弹后,经济复苏节奏有所放缓,加之海外需求前景不确定性较高,市场担忧经济复苏放缓。央行通过降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以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快恢复。“1年期LPR调降高于上一次,也释放国内金融让利和支持企业力度明显增大。”周茂华表示。

降息利好

周茂华认为,LPR利率调降利好企业与房地产市场。一方面,LPR利率带动企业部门贷款成本下降,有助于提振企业融资需求,促进投资和就业;另一方面,5年期LPR利率下调,降低首套、刚需购房贷款成本,提振楼市需求;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二套房月供利息支出等。

以近期购房者为例,此次LPR下调,意味着可以享受1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粗略计算,100万元的房贷、25年期等额本息还款,每月按揭按揭将可减少56元,25年最多可以省下1.68万元利息支出。

降息对楼市影响几何?李宇嘉的看法是,对房地产而言,降息最大的效应就是降低月供成本。从去年以来5年期LPR下降的效应来看,降息对带动商品房销售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居民对收入和就业的预期偏谨慎,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加,而新市民为主体的刚需、新中产为主体的改善型需求,在按揭首付和月供上的压力比较大,降息对促进商品房市场企稳的弹性下降,每月月供节约几十元,上百元解决不了支付首付和可持续支付月供的压力。

李宇嘉建议,鉴于当前购买力不足、信心不足的现状,建议推进需求端“降成本”,配合降息并让需求端切实看到购买力的相对提升。比如,合理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合理下调二手住房交易的税率、按揭利率,降低经纪服务费率,全面推进二手住房“带押过户”,推进存量商业贷款转公积金贷款、提高“组合贷”审批效率等等。这些降成本措施叠加一起,全面降低交易成本、疏通交易堵塞。

还有降息空间?

6月16日,国常会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并强调,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当前经济“弱复苏”背景下,市场融资需求相对疲软,年初以来信贷投放“需求不济、供给不控”,新发放贷款利率仍延续下行态势。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有哪些空间,周茂华认为,从国内通胀温和可控,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央行政策空间足,同时,银行资产质量和盈利整体保持良好,LPR仍有调降空间。但从1季度银行净息差平均水平及本次调降幅度较大看,国内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压力依然较大;同时,考虑金融更好配合后续其他宏观政策措施,不排除央行仍有可能通过降准(定向降准)、结构性工具,释放低成本、长期限资金,为经济复苏营造适宜货币信贷环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