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做一个有边界感的人,真的会很爽!

2025-09-03 12:24

“如何委婉拒绝同事每天上下班都要搭车?”

“同事总是凑过来看我手机屏幕怎么办?”

“爸妈进卧室从来不敲门怎么办?”

“发完朋友圈,立刻有不熟的亲戚追问‘照片里另一个是谁’”

……

社交媒体上,经常能刷到这样的求助帖,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解决之道:说“不”。

——但我们都说不出口。

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回应别人的需求,不敢拒绝,不会停下,被动迎合,最后换来的只有精疲力竭和内心空虚。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那么多人拼尽全力维系关系,却始终得不到满足?

这正是《过犹不及》一书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边界”问题。

不知从何时起,“边界感”成了这代年轻人社交词典里的高频词。

有人说,有边界感,是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再亲密的朋友,也不能失去分寸感。但现实往往是,我们每天都在被“毫无边界感”的人冒犯,却不知如何处理。

阿信今天推荐的这本《过犹不及》,正是一本帮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建立健康心理边界的实用指南。从家庭、婚姻、职场、友谊等关系和场景,指出边界不明的典型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应对方法。

我们这代人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集体性的边界感觉醒:不是变得冷漠,而是终于明白——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呼吸的距离;再善意的关心,也要以尊重为前提。

边界不是隔绝,而是秩序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边界意味着拒绝与隔阂。但《过犹不及》指出,边界就像我们的皮肤:既能保护血液和骨骼不被外界侵害,也能阻挡细菌进入,还能通过开口让养分进入、废物排出。边界正是如此,它不是筑起的高墙,而是一道带门的围栏。围栏划清范围,门则自由开合,让“好的”进来,把“坏的”挡在外面。

边界的意义在于选择。当我们误将“坏的”留在心里、把“好的”隔绝在外时,就需要主动开启大门,让能滋养自我的事物进入,把有害的排出去。设立边界并不是拒绝爱,而是让爱和责任各得其所。

表达边界最直接的方式,是清晰地说“不”。这个词能让别人意识到你是独立的个体,你的规则需要被尊重。如果你不通过语言表明立场,别人就难以感知你的界限。

比如,“我不喜欢你对我大喊大叫”这句话,既让对方了解你的感受,也让他明白你的规则。正如书中所言:“边界让我们知道自己要为什么负责,也让别人清楚,他们该为什么负责。”

边界意味着:我的人生,我负责;你的选择,你承担。缺乏边界,生活就会陷入混乱。父母替孩子收拾烂摊子,结果孩子学不会负责;伴侣一方无限付出,另一方无限索取,关系就会失衡;职场中不会拒绝,承接了过多的工作,最终压垮自己,却又怨恨别人不体谅。

任何模糊了责任范围的问题,都是边界问题。当一个人替别人承担本该由他负责的后果,当一个人害怕冲突而一再压抑自我,当一个人无法分辨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时,边界就已经失守。

为什么我们如此难以建立边界?原因往往源自成长与文化。

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我是你妈,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好”,这种控制性的爱让孩子从小失去了自我意识,习惯把父母的意志当作自己的边界。长大后,他们往往无法区分“我想要的”和“别人要我做的”。

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环境里,个人边界常被视为“自私”。我们被教育要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为大家好”压倒了个人需要。这种价值观让很多人不敢表达真实感受,害怕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在人际关系里,我们害怕冲突和被抛弃,于是一味迁就,哪怕牺牲自我,也要维持表面的和谐。正因如此,许多人直到成年,依旧不懂如何为自己画出那道“带门的围栏”,即使疲惫不堪,也不敢说出一个“不”字。

边界的十大定律

边界并不是随意设立的,它的运行也有规律可循,《过犹不及》的作者将这些规律概括为“十大定律”,帮助我们看清为什么有的人关系失衡,有的人却能游刃有余。

首先是“播种与收获”定律。谁播下什么,就该收获什么。如果一个人逃避责任,而总有人替他兜底,那么他就永远学不会承担。网络上那些被声讨的丈夫就是典型例子:把家务和孩子都推给妻子,却从不觉得有危机或风险,因为他知道妻子总会收拾残局,边界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

“责任定律”进一步提醒我们:健康的关系需要分清楚责任的归属。你可以关心对方,却不能替他为情绪或行为负责。很多人觉得伴侣一不开心,就是自己的错,但事实上,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而要承担责任,就必须有面对现实的勇气,这就是“权力定律”。人们常常觉得自己没有力量设立边界,好像只能被动接受,但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控制别人,而是来自愿意对自己负责。

“尊重定律”也至关重要。如果你想让别人尊重你的边界,就要先学会尊重别人的边界。不忍心拒绝朋友的诉苦电话,看似是善意的举动,其实已经越界。因为那是朋友自己该负责解决的部分。

很多人设立边界的动机并不单纯,这里体现的就是“动机定律”。我们口中的“为你好”,常常掺杂了恐惧、内疚或控制。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勉强的顺从。

守住边界还需要主动性。“主动定律”强调,如果你只是被动等待别人来尊重你,那注定会一次次失望。只有主动而清晰地表达“这是我的界限”,别人才会理解。

当然,设立边界并不会一帆风顺。“痛苦定律”指出,拒绝一定会带来痛苦。有人会失望,有人会生气,你自己也会感到不适。但这种暂时的痛苦,比起长期的消耗要轻得多。

有时,嫉妒也是一个信号。“嫉妒定律”提醒我们,嫉妒别人往往意味着自己的边界不清。当你羡慕别人自由时,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答案往往是——因为我没有守住属于自己的部分。

“评判定律”则揭示了另一个事实:无论你怎么做,别人都会评判你。你不可能避免这一点,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守住自我,而不是被别人的眼光绑架。

最后是“主动性定律”,它提醒我们:边界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在一次次关系的互动里被练习和修正。每一次勇敢说“不”,都是在巩固边界。

这些定律都是在生活中被反复验证过的规律。忽视它们,关系就会失衡;顺应它们,生活才会逐渐走向健康。

如何建立边界?

知道边界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设立边界就会轻而易举。很多人明明清楚问题所在,却依旧在关系中反复受困。真正的难处,不是“知”,而是“行”。

首先,我们往往被恐惧和内疚牵制。害怕拒绝之后会被抛弃,害怕别人不再喜欢自己;一旦鼓起勇气说“不”,又立刻被负罪感淹没,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冷漠、不够善良。更有一些人,早已习惯了通过“讨好”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敢面对冲突。

那么,如何走出困境呢?《过犹不及》强调,真正的改变,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承认现实,学会说“不”,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愿意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拒绝不意味着伤害,而是明确地告诉对方:这是我的范围,那是你的责任。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拒绝,也是一次自我训练。

这不是一条轻松的路,设立边界注定会带来痛苦和摩擦,有人会失望,有人会疏远,你自己也会感到不适。但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相比之下,那种长期的疲惫和失落才是真正难以承受的。

一旦边界逐渐清晰,生活的面貌也会悄然改变。

你会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疲惫,因为终于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交还给别人;你会体验到关系的轻盈,因为双方都开始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你会重新拥有自由,因为你知道,付出是出于选择,而不是出于恐惧。

为自己的边界负责

毫无原则地不断迁就家人、朋友、同事,一个人可以因为缺乏边界而失去生活的方向。没有学会区分“什么是我的责任,什么是别人的责任”,结果就是不断替别人收拾残局,最后却失去了自己。

这样的人,TA的问题并不是爱得太少,而是爱得太无序——没有边界的爱,最终只会把人推向枯竭。

《过犹不及》这本书向读者反复强调的是:边界不是墙,而是带门的围栏。它不会把你和世界隔绝开来,而是帮助你明确地决定,什么能进来,什么必须留在外面。这是自我保护,更是健康关系的前提。

设立边界需要勇气,也意味着要面对冲突。但这份不适是暂时的,换来的却是长久的自由。边界清晰的人,能在关系中保持独立,却又不失去连接;能在付出时心甘情愿,而不是疲惫委屈;能在拒绝时坦然坚定,而不是内疚恐惧。

想象一下有边界的生活:你可以安心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可以自在地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可以真诚地爱别人而不失去自己。那时,关系更平衡,心灵更宁静,生活更自由。

正如书中所说:“对自己的边界负责,而不是让边界来负责你。”

边界不是别人替你划出的,而是你在一次次选择与练习中建立的。

当我们拥有边界,我们才能拥有更清晰的自我,也能在关系中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可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