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后市的确定性在哪里?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9-23 16:19

欧阳晓红/文

9月22日,一场“齐聚金融管理部门一把手”的新闻发布会,一次未调整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一个全线收红的A股市场——三者叠加之下,市场传递出不同于以往的交易信号。

当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集体亮相,系统披露“十四五”时期金融业成绩单。

潘功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发布会不涉及短期政策调整,关于“十五五”以及下一步金融改革的内容,将在中央统一部署后进一步沟通。

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的“9·24”场景:当时三大金融管理部门一把手发布“政策组合拳”,上证指数当日大涨4.15%。

本次发布会虽在休市后召开,但A股仍于当日震荡拉升,三大指数均收红。

“进”还是“退”,抑或“守”?在美联储降息与AI(人工智能)热潮的助推下,短暂经历“买预期卖事实”式调整后,裹挟贪婪与恐惧的全球跨市场资产似乎仍在狂飙。

政策“平淡”、市场“热闹”,投资者到底在交易怎样的新叙事?

流动性:不降息的“宽松感”从何而来?

9月23日,秋分时节。昼夜等长,一半秋阳,一半微凉,似也映射当前市场氛围的微妙平衡。

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4%;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5.2%,低于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万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降幅总体继续收窄。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今年年初的1.60%上行至1.87%,显示市场对“大水漫灌”式宽松预期明显降温,转而定价“结构性政策”。

9月22日公布的LPR报价维持不变: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

尽管未降息,市场却未显紧张,反而释出“宽松感”,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财政货币协同发力——特殊再融资债券、10万亿元化债额度相继落地,信用利差收窄,压低无风险利率;二是结构性工具对冲总量“静默”——科技、绿色、普惠贷款年均增速20%以上,再贷款与定向降准保障“精准滴灌”;三是全球比价效应增强——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外部约束放松,内部也面临“银行净息差”的掣肘。

潘功胜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市场反应相对平稳。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当前实施适度宽松政策,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未来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支持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赚钱效应与定价体系重构

Wind(万得)数据显示:A股总市值从68万亿元涨至104万亿元,增加36万亿元;超3000只个股的涨幅超50%,其中1400只个股的股价翻倍;80只个股的股价涨幅超400%,35只个股的股价涨幅超500%。

这是市场“用钱投票”的结果。

高景气赛道如半导体设备、新能源电池、创新药等,享受“戴维斯双击”;“中特估”类资产凭借稳定分红与政策工具,演绎“类债券逻辑”——多家央企的股息率超5%,全年分红规模预计超2.3万亿元;“再贷款支持股份回购”试点推出,提升估值中枢。微盘股退潮,资金向龙头企业集中。退市新规实施以来,A股退市家数持续上升。

市场不仅在涨幅层面显著扩容,更在结构层面完成一次“价值重估”:成长股因盈利兑现获估值溢价;红利蓝筹凭现金流与政策工具奠定底仓;壳资源投机空间收窄,监管倒逼市场行为优化。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吴清答记者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共计约10.6万亿元,比“十三五”增长超过80%;外资持有A股市值达3.4万亿元;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合指数年化波动率降至15.9%,较“十三五”下降约2.8个百分点。

吴清表示,扎实开展两轮退市制度改革,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严格出清“害群之马”“空壳僵尸”,“十四五”时期共207家公司平稳退市。

市场估值重构的基础

结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披露,可以勾勒出当下A股、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体系的整体韧性轮廓:

其一,金融总量规模宏大,全球地位显著提升。银行业资产已接近470万亿元,股票与债券市场总规模位列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连续20年位居全球首位。这些数据显示,中国金融体系已具备全球性的体量与影响力。

其二,融资结构优化,直接融资比重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累计实现股债融资57.5万亿元,叠加银行信贷、债券发行、股权投资等方式,新增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总额达170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至31.6%,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意味着企业对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的依赖正逐步减弱,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其三,科技、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融资快速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年均增速均超过20%;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亦保持两位数增长,反映出金融资源正加快向“新质生产力”集中,服务实体经济的“速度”与“强度”双双提升。

其四,金融风险整体收敛,结构性风险得到有序处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压降逾50%。这表明隐性债务正在逐步出清,系统性风险的边际压力趋于可控。

其五,外资活跃度提升,中长期资金配置增强。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境内资产总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保险资金与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持续上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国际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与信心同步增强。

最后是政策与监管制度持续演进,制度建设持续发力。从“白名单”项目贷款、住房交付支持政策,到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措施、退市机制,以及多项改革试点落地,均表明监管层正聚焦“补短板、强制度”,强化市场规则意识,提升市场运行的有序性与法治化水平。

从市场角度看,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金融系统的“体量”与“韧性”,也构成了“慢牛行情”的制度支撑与结构保障,为当前市场估值体系的重构奠定基础。

例如: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突破25%,市值前50公司中,科技企业由18家增至24家。成长板块与科技龙头公司在政策扶持与业绩兑现的共同作用下,享受估值溢价;银行、电力等央企龙头因股息稳定与监管偏好,获得中长期资金持续配置;小微、绿色、普惠等赛道虽有真实贷款支持,但回报的稳定性与估值弹性尚待市场进一步验证;地方隐性债务及高风险机构正在被逐步淡出市场,风险出清与资源重定价同步进行,市场生态正在被深度重塑。

追本溯源,投资者终归要将“热闹”还给市场,把“底线”留给自己。

正如发布会披露,“十四五”期间,重点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诸如,地方政府债务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退名单”与市场化转型同步推进。房地产领域方面,首套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落地,房企“白名单”融资协调机制投放超7万亿元,部分城市房价环比出现企稳信号。

潘功胜在发布会上明确,“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把内外均衡放在更高位置。

这可能意味着,监管层乐见市场保持“热闹”, 但也时刻为可能出现的风险留足“安全垫”——一旦杠杆激增、资产泡沫抬头,结构性工具与宏观审慎政策将及时“点刹”;若市场过度悲观,则适时“稳定市场”。

展望:“确定性”在哪里?

“9·22”之后,市场不再交易“宽松幻觉”,而是在“兑现”市场的确定性逻辑,例如:

盈利可持续——科技、绿色、普惠三大赛道贷款年均20%+的增速,为相关上市公司提供订单与现金流“能见度”。

资金可沉淀——中长期资金占比提升、退市常态化,减少“短炒”噪声,延长“持有”久期。

风险可识别——地方债、地产、中小银行三大“灰犀牛”被逐步拆解,系统性风险溢价下行。

政策可预期——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监管“底线思维”,让市场对“极端波动”的担忧下降。

有人说“当波动率被‘长钱’熨平,时间就会成为散户最好的朋友。”把热闹还给情绪,把确定性留给慢牛——或许正是“9·22”传递出的清晰信号。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