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独立制片人的困境与可能性(3)
王小鲁
14:01
2010-03-19
订阅
 1  |  2  |  3  |  4  |  5 

但是独立制片人这个概念最理想的定义是“独立电影的制片人”。当然独立电影的概念本来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它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但是我们可以笼统地以“具有独立精神”为标志。这样的独立制片人概念则更重视内容生产中的独立,而在融资方式、商业运作上他们并不认为与一般商业电影有什么要特别强调的差别。

崔红认为:“独立不是体现在制作中,反过来,制作可能跟任何商业或类型片一样,独立是体现在创作方向上。不管我今后做大做小,我会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不迎合主流但也不反主流,尊重观众但也不迎合观众,做有品质的故事片。”

崔红希望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特点,她所希望的电影也是具有现实感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基本上是中小成本。但是这种具有现实感的、相对具有艺术水准的电影在国内处于一种艰难的困境中。一方面很大一部分观众需要电影中社会表达的真实感,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具有如此真实感的电影却没有市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悖论。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崔红这样的制片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体制环境的问题。有些人控制着媒体,还控制着院线,发行机构也是被垄断的。而电影体制环境整体不够明晰,院线发展不完善。

崔红认为当下的电影评价系统被媒体恶化了,很多电影都已经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价,于是造成了混乱。而领导机构比如中影集团每年引进好莱坞大片则给中国观众的品位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要与这些大片抗衡的唯一方法便成了用好莱坞大片模式制造中国大片。这造成了观众欣赏品位的单一化。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考虑,他们需要数字来证明他们的业绩。”正因为如此,中影集团这样的具有强烈行政干预能力的单位忽略了中国电影文化的培养。

院线的单一化也使中国喜欢现实表达的观众失去了固定的观看场所。那些相对高层次但是总量并不小的观众群体无法被院线整合起来。以前曾经建立起来的具有实验精神的艺术院线后来全部覆没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中国的艺术电影太少,无法连续供给!再加上有现实感追求的电影在审查上具有更大的难度,因此独立电影的市场方向十分不明朗。

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态环境,独立制片人更需要和一些大公司合作,来降低风险。在美国有很多的独立制片人来策划项目,然后将项目呈现给大公司,追求联合投资与发行。崔红在做这样的尝试。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大的公司都在追求上规模的大制作。可以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朋友用中影集团提供的扶持年轻导演的资金来拍摄了一个喜剧片,试映效果良好,但是最后却被收束在仓库之中。因为韩三平忙着去策划大项目,这样的小项目难入法眼。既然如此,当初何必投资?这样的资源浪费,来源于特殊的中国国情。

崔红说:“大概从1990年左右开始,美国出现了一批低成本、好莱坞制作体系之外的非常有影响力的独立电影,好莱坞开始发现低成本独立片也有利可图,慢慢开始大批量投资低成本独立片。所以美国有电影人说,美国已经基本没有独立制片了,因为这些小片子其实也主要是大制片厂在投资、推广发行。比如前几年制作成本800万美元的《阳光小美女》,最后收入超过8000万美元;这个的前提是有大制片公司和主流院线的推广发行。这种操作非常成功,之后也有其他一些小片子有类似模式的成功案例。但是在中国几乎没有这样的例子。因为美国的商业市场体制健全,优秀的小片能够找到平台和市场。”

 1  |  2  |  3  |  4  |  5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