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独立制片人的困境与可能性(4)
王小鲁
14:01
2010-03-19
订阅
 1  |  2  |  3  |  4  |  5 

即使被称为垄断者的韩三平也曾经说,中国的电影产业链中,有一个环节是空白,那就是制片人。

中国目前的制片人质量相当粗劣。有文章称:“很多国内制片人除了当甩手掌柜、不能胜任电影制片人一职外,还可能是一个黑电影制作经费,欺骗投资方,中饱私囊的人。”有一位资深电影人说,最怕遇到不专业的制片人,也许某天忽然宣布电影暂时停拍,他要用这个钱炒楼去了。

在中国呼吁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时候,这种制片人环节的缺乏和非专业性一定会让这个美梦受挫。在美国,制片人这个行业是自发产生的。据说美国职业制片人的鼻祖哈帕·英斯意识到早期电影制作系统的高风险性,于是统揽了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改进了美国的制片体系,确立了好莱坞电影中制片人的地位,电影业绩由此大增。这种制片人制度的建立是使美国好莱坞电影走向黄金时代的重要奠基。

这种制片人的强势控制可能会使独立电影的导演不快。但是无论如何,独立制片人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把更多的付费观众带到电影面前来,如此电影的梦想才能持续下去。

真正的制片人是导演的朋友。他要帮助导演实现他的梦想,我们往往更多地看到制片人作为资本代表对导演创作进行控制的一面。与崔红具有一样的电影迷恋的制片人方励就把自己看作导演的朋友。有一次我问他,你会不会让导演觉得你给他的束缚太多了?他说:“这就看是什么样的导演。如果说是一个封闭的导演,他肯定接受不了我,如果是一个开放式的导演,他肯定会喜欢死我,作品最后是他的作品,不是制片人的作品,电影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导演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是纯商业电影,制片人可能是第一,制片人是更重要的。即便是一个纯商业电影,也不会说这个电影是制片人的电影,人家会说这个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张艺谋的电影,人家不会说这是张伟平的电影。一个思维开放式的导演,他求之不得你这种制片人。你分担多少事情,帮多大的忙?你即便参与创作,你跟一个导演的合作最大的作用是帮导演,而不是约束导演,即便你是发表意见,对导演来讲也是多一个脑袋来帮忙,因为你前提不是谁指挥谁,因为最终要达成协议嘛。即便是制片人的意见最后被否决了,放弃了,但对导演来说也是多了一份挑战和考验。首先制片人作为一个观众,给你打了两拳,多了一个关口。就像一个导演创作一个作品也是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这只是好事,不是坏事。”

崔红是电影厂的子弟,从小喜欢电影,当她1987年移居美国,朋友告诉她,你早晚会回来做电影的。她于2003年回国研究电影,在电影学院读了三年电影史,同时关注和了解国内电影市场。显然她是一个有电影迷恋的专业制片人,这种制片人可以对中国的独立电影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事业有一个可以期待的推动作用。但是崔红说,她的公司有一笔启动资金,只有在这个资金能保持运转的情况下才可能继续前行。

制片人被称为中国新电影的发动机。对于中国独立电影的生态建设,独立制片人和独立导演一样重要,两者必须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在欧洲有让制片人破产甚至自杀的导演,比如卡拉克斯和贝拉·塔尔,这两位艺术家以其天才获得了同情,但毕竟是少数。像特吕弗这样的法国新浪潮最为著名的导演,他一生坚持中低成本拍摄,他说他绝不浪费制片人的钱。当独立制片人可以维持下去,独立电影也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在中国独立电影艰难起步之际,这个生态需要呼吁体制环境的改变,需要独立制片人和独立导演的联手维护。

 1  |  2  |  3  |  4  |  5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