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建设世界一流园区是国家级高新区未来的标题工作
(王春阳,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副处长 )
高新区到现在已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1985年国家做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和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家高新区。1988年国务院首个批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今天的中关村。1991、1992年分两批批建了51个国家高新区,1997年为了解决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农业问题,批建了杨林国家工业示范区。2007、2009年又将宁波、香港、泰州三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到目前为止整个全国布局了56个国家高新区。
按照2009年的数据,56个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实现了78706亿元,工业总产值61151亿元,人员有815万人。实现生产总值23116亿元,工业增加值1541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9.5%。56个高新区上市企业783家。56个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30%-50%主要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已经成长起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像北京中关村的芯片设计,上海张江的集成电路,武汉东湖的光线光缆,深圳的通信设备,大连的软件外包服务,无锡的光伏太阳能产业。目前国家提出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包括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上都在高新区内孕育成长。
高新区的发展还促使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2009年高新区内企业授权发明专利10020件,占到国家全部企业授权总量近50%。每万人专利拥有量已接近先进国家的水平。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联想、中兴、百度、京东方、尚德、腾讯、阿里巴巴等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高新区的发展辐射带动了区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一半以上的国家高新区经济总量已经占到所在城市的20%以上。 此外,国家高新区在人才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2009年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到总数的47%,硕士、博士学位者35.4万人,归国留学人员3.6万人,可以说国家高新区成为了未来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
在新形势下,国家高新区未来还将承担起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建设世界一流园区,是未来高新区在5到10年所要做的一个标题的工作。
- 最具投资潜力园区 2010-11-02
- 世界创新与投资促进平台发布会在厦举行 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