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法官如何讲政治(3)
导语:最高法院不是“政治性法院”。九大法官,是不同的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任命的,这些人如果有观点分歧,一点儿也不奇怪。不同的法官,在不同的司法理念指引下,自然会得出不同结论

 

读罢此书,我被作者开启民智的良苦用心所打动,也意识到本书对当下中国的价值,所以很快请出版社联系版权,并着手翻译。需要指出的是,从可读性上说,本书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一基本是谈案例,说故事,任何读者都可以读懂。中间三分之一技术性较强,不太好读,内容涉及法官如何解释法律,维系民主,但这也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承载了一名美国法官关于民主问题的思考。 

2012年5月,布雷耶大法官以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评委的身份来华颁奖,并在北京与我见面。老人家虽已七十四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活泼健谈。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有他的低调谦逊、风趣幽默。5月24日下午,我陪他出席在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一场讲座。讲座现场立着一张海报,上面写有“美国最高法院最有智慧的大法官”。当随行人员把这句话的意思译给他听时,他笑着回应:“哇,这下我回去可麻烦了。”然后私下乐呵呵地对我说:“等斯卡利亚大法官来了,你们可以把这张海报给他看。” 

布雷耶的讲座很生动,气场、风度完全不输他的哈佛前同事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课”。当讲到宪法的重要性时,他像变魔术般从上衣摸出一本袖珍版宪法,更是激起阵阵掌声。讲座结束后,他将那本袖珍版宪法签名赠予我。我问他:“您总是随身带着宪法吗?”他严肃地说:“当然,宪法是拿来用的,必须随身携带。” 

短暂见面期间,我就美国是否存在“司法政治化”的问题向他求教。他回答:“政治不会对最高法院产生影响。在描述一个大法官如何裁判一起疑难复杂、备受关注的大案时,‘政治化’不是一个恰当的形容词,‘意识形态’更不合适。法官之间的分歧,还是用方法论的差异或司法理念的不同来描述更好一些。最高法院不是‘政治性法院’。九位大法官,是不同的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任命的,这些人如果有观点分歧,一点儿也不奇怪。不同的法官,在不同的司法理念指引下,自然会得出不同结论。在一个拥有三亿九百万国民的国家里,人民秉持形形色色的立场,法官之间存在各种分歧,其实是件挺好的事。”我想,这段话不仅澄清了我的疑问,也代表着他对司法与政治关系的看法。 

(作者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