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诚看内地与香港文化(2)
导语:我觉得,现在产生的冲突是过渡时期暂时的现象,我同意昨天座谈时,香港官员跟我说的一句话,对于(内地和香港)不同制度文化的融合,十五年太短了,融合是需要很长时期的过程的,包括香港本地人才的崛起和培养方面

 

            演讲中马立诚    钟蓓/摄

 

内地呢?红色文化,内地通过各种政治运动,比如文革,它对内地的文化冲击实在是太大了。用现在新儒家的话来说,内地(文化)叫做“礼崩乐坏”,(主要是说)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地除了广东人以外,(大部分)听不懂广东话,不会说广东话,也没有吃早茶的习惯。到香港来迎面碰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语言交流问题,比如去打出租车,你说普通话,他听不懂,这是非常困难。

昨天我与台湾作家在一块说笑话,说内地学生在台湾读书,交融的可能会更快一些,因为台湾讲国语,首先语言交流上就没这么大问题,他们也这样认为。

另外一个是英国文化,英国文化在香港文化中的地位,在内地是远远没有,也根本谈不上的。内地的红色文化,追根溯源,还是受前苏联的影响太多、太重了。大家想想,这两种文化遇到一起,差异太麻烦了。小的地方来说,我的一些朋友来香港就说,没想到在香港的小汽车里面,司机是坐在右面的,而大陆的司机是坐在左面的;另外大陆小汽车,当你正面走来时,它是顺右行驶在右停靠,在香港是延左行驶。所以来香港的内地游客,在香港打车都是个麻烦事,因为习惯在右面叫车右面停。

我在与内地朋友聊天时提到,香港有规定,向海里扔东西要判刑八个月,还要罚款一万多港币,随地抽烟也要罚款,还有高空掷物罪,内地朋友就很诧异,“会这样吗?”这就是两地包括法律制度的差异。

当然内地人来香港,看到自由的新闻、标语还有报纸上的文章,对他们产生的莫名的恐惧感,这些都有,这也是一种差距。

我感觉很多的内地人,来香港,有许多的新鲜感、距离感,还有紧张感,这就是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是很大引起的。

还有观念方面的冲突,也是非常的激烈的。刚所提到的港铁吃零食引发的小风波以及两地的骂战。孔庆东教授的言辞也很激烈,我分析了一下孔教授的言论,我个人是非常不赞同的。第一,香港地区是当了英国的殖民地,可是,香港成为殖民地,是港人的责任吗?不是,你去骂港人,那怎么能这样呢?那是清朝时期的北京政府,港人怎么选择?他们没得选择。香港已经是这样了,把这个头衔加在完全没有选择的港人的头上,这是完全不讲道理的,这没有骂对人。

第二点便是,殖民地的历史结束了,到今天已经作古了。今天的香港也可能再被英国的统治了。既然到今天,殖民地的历史已经结束了,那么我们就有条件,坐下来冷静评判殖民地对文化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假如香港今天仍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那么我说殖民地的正面和负面可能会是很尴尬的事情,既然殖民地的历史结束了,那么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殖民地有屈辱、有压迫,也不是香港人在那个时候主动选择的。

但是殖民地也有中西杂交的优势,任何不同的文化,在一起,总会产生出一些既有负面,也有灿烂的东西。在邓小平先生的眼里,上海和香港是正面的。因为在内地的城市里,接近香港的是上海。上海被称为是“万国之都”,租借史也是近百年,最早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照片是在上海。今天,上海和香港仍然是中国最发达的地方。邓小平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里说,上海人聪明,素质好。他还说,当初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主要还是考虑它毗邻香港,对比再看看,邓小平是怎样评价上海的,这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上海和香港有过部分和全部的殖民历史,但是通过中西文化的杂交,有些好的东西。我在报上看的数据,在香港读本科的人数是4500,研究生是4500, 将近一万人。我问一些内地高考高分数的学生,其中有些还是某些省的文理科、状元,“怎么会考虑到香港读大学呢?”他说他喜欢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环境。你们看,香港这样的过去殖民历史留下的中西合璧的文化环境,对内地这样的精英有这样大的吸引力。

当初香港变成殖民地,港民没得选择,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这是清政府的责任,但当时人民有点小小的选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人偷渡到广东来,我很少听说香港人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内地人,这个吸引力在哪?所以我们一定讲真话,要实事求是。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