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偶发空缺》中文版首发(2)
导语:为了争取让中国读者尽早读到罗琳新作,同时兼顾作者与英文出版方对新书内容严格保密的要求,出版方采用了非常规的做法。新书的两位译者任战和向丁丁早在七月就前往伦敦,在经纪公司安排的秘密工作地点完成了全书的翻译。

 

 

作者: [英] J. K. 罗琳
译者: 任战、向丁丁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英] J. K. 罗琳

译者: 任战、向丁丁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附:译者手记

伦敦翻译历险记

by任战

 

6月底的时候,师傅神秘兮兮地跑到我桌边,揪着耳朵问我愿不愿意去英国待两个月。听上去很诱人呢。虽然要抛夫弃女、背井离乡,可毕竟能亲眼见识一下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国”,也是一件令人心向往之的幸事。事实上,我也是用这同样的诱饵把研究生时的好友老丁(编者注:即《The Casual Vacancy》的另一译者向丁丁)骗入伙的。后来,关在阿歇特出版集团14楼一间密不透风的小会议室里干活干得伤筋动骨,眼巴巴地看着窗外远方亮闪闪的伦敦眼而不得入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此次英国之行真的如编辑部的明眼人警告的那样,是个苦差事。

掐头去尾的39天,密密麻麻的506页,这两个数字代表了怎样一种长时间、高强度的翻译工作不难算出。得到的补偿是,我们成为了头两个看到那本传说中神作的中国人,这辈子好歹也戴上了一次“世界第一”的帽子。可惜,由于连其存在都不能与外人道的某坑爹协议,我们只好把得意埋在心里,像远渡重洋的华工一般低调地埋头工作。所有办公室的灯都是统一调控,周末自动关闭,当我们如向日葵般挤到窗边、向室外那点可怜的日光借力,耳边还不时响起颇有二战遗风的火警预演警报,心中更是无比凄惶。去之前期盼中的中、德、法、荷译者齐聚一堂,来一把四国大战的盛况也没有出现。事实上,我们都被各自隔离,甚至都不在同一楼层,直到离开也不知道别国译者何时来何时走的。此行工作的性质跟同楼层的出版社工作人员也不能说,于是我们只好见人笑笑、装作不懂英语,尽量把自己隐形,生怕人家一冲动上来打听我们是谁。所幸英国人民如传说中般矜持礼貌,很快便收起好奇的目光,也对我们视而不见了。

说起可爱的英国人,不得不提我们的房东太太杰拉丁。她曾是《卫报》和《每日电讯报》的记者,聪明而有趣,体贴到了让我们这两个粗线条的人不好意思的程度。她帮我们设计了最佳上班路线,并善意提醒,奥运期间交通可能会非常拥堵。实际情况却是,怕挤的伦敦人民早就未雨绸缪,纷纷休假,导致在通勤路线上看伦敦宛如一座空城;最夸张的时候,整个车厢连同我和老丁只有四个人,我们更是被娇惯成公交车上没有座位就不上车的地步。当我们邀请杰拉丁来上海看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时,她对见过大世面的中国人民深表敬佩。她本来以为自己这两位神出鬼没的中国房客是来英国翻译什么导弹军备材料的,后来终于发挥了前记者宝刀未老的侦探才能,通过我们的上班地点和该集团旗下所有出版社的新书书目推断出了正确的结论。“我会去买一本,”她说,“哪怕仅仅是出于好奇,看她会怎么写。”不要仅出于好奇啊,这是一本好看的书啊。我打算中文版出来后送她一本,以奖励她猜对了,尽管她一个中国字儿都不认识,可我总觉得这些中文会认识她。

我想,如果每本书的译者都有机会到作者和书中人物生活的地方待上一段时间,肯定会对那本书更有体会,更有感情。看到地铁上一个肚子如围裙般盖在腿上的大叔,我和老丁偷乐了一阵,“这不就是书里的谁谁谁吗?”更巧的是,我们所住的区正是书中一个主人公在伦敦的家。那些小小的报刊亭、带花园的精致房屋、摇摇晃晃的双层巴士里,仿佛都会钻出似曾相识的人来。看到书里的人午饭吃三明治、出去玩带个三明治、开派对还是摆几盘三明治时,想到我们为了避免下午犯困,中午也不吃热食,只吃个小三明治的时候,真的一下子觉得和帕格镇的居民们同甘共苦了。

整个翻译的过程都处在亢奋状态中,真的没觉得特别辛苦和劳累。只是,终于在屏幕上敲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突然觉得人像散了架一般,只想好好睡上几天,想回家,通知所有知情人,我们活着回来啦!这次的翻译任务完成了,生活还要继续。我甚至觉得,那本书似乎也还没有完,因为书里的那些人,还和我们一样,在自己的生活中时而欢乐时而困惑地活着。我爱他们,因为他们的真实,因为他们就像我们一样。希望你们也一样爱这本书。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