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共同的底线不是折中调和
导语:我这里反复讲“共同的底线”绝不是中间道路,也不是第三条道路,甚至不是折中。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折中这两者的问题,而是这两者都赖以成立的基础不存在的问题

 

3月9日下午,在人民大学文学院举行了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共同的底线》出版座谈会。座谈会由著名学者、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主持,法学家江平、人文学者钱理群、法学教授贺卫方、经济学家华生、清华历史系教授彭刚等二十多位国内知名学者、教授参加座谈,他们就中国当下的“问题”和“主义”之争、“共识”与“共同底线”等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秦晖介绍,这本《共同的底线》可视作早前《问题与主义》一书的续作,书中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特定的问题来论证“坚守”底线的意义,其中大部分文章早已完成,于2003年编辑完成,却因种种原因,几度出版未果。尽管大部分文章是十年前作品,但在场学者、教授纷纷表示书中所提的问题和观点,读起来“似乎就好像是昨天刚刚发表的文章”。纷纷对秦晖的高深见解表示钦佩的同时,也对十年来社会问题的较小改善表示担忧。

在场学者纷纷表示,谋求“共同的底线”在左右之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显得尤其重要,并就各自所理解的“底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法学家江平认为,这个“底线”应该是宪政以及宪政理念,人文学者钱理群则认为“底线”应该是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秦晖表示,共同底线,可以理解为“一种常识”,但不是第三条道路,更不是折中。

                                                                                     当天会议现场   张曦/摄

 

精彩预览:

江平: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走向了两极分化,人们的分裂越来越厉害,而且各自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这个社会就很少有包容性,如果要解决这个包容性的问题,那就是要很好解决它的社会的形状和构成的状态。

我们不能够再把宪政看作一种西方国家所有的治理国家的模式,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家跟中国应该也有个共同的理念,这个共同理念就是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

钱理群:我觉得背后的理念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争取自由、一个是争取资本。也可以说,就是用公民的权利来制约权势者的权力,是这么一个共同的底线。

梁治平:到底讲“底线”好还是“共识”好?我觉得尽管底线也是一种共识,但是共识的概念更广。我比较倾向于讲共识,“共识”可以分成不同层次,我们从最基本的共识讲起。

华生:看到这个名字就想到一个问题,我想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的底线弹性特别大。因为我们这个底线,包括我们改革开放,用邓小平的话讲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就是我们的底线,抓到东西就是好,就是没有底线,而这个东西不光是现在没有底线。

秦晖:这里讲的“所谓的共同底线”,还是一种常识。就是,当你处在专制压迫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其实我这里反复讲“共同的底线”绝不是中间道路,也不是第三条道路,甚至不是折中。我不是说我反对折中,假如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多党制和主张自由的正当中,也许我会持一种有原则、有逻辑的折中立场。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折中这两者的问题,而是这两者都赖以成立的基础不存在的问题。

贺卫方:可能是因为这个社会没有多大变化,才使得这本书有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多么希望秦晖先生的书读起来是早过时了、算了,但是现在看起来还不过时,说明是我们社会的悲剧。

以下为当天活动现场速记,未经讲者审核,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