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进入调整轨道

2014-01-27 12:58

朱熹妍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的信托业将在这一年面临冲高后的回落。

在经济观察报发起的《2014年信托业发展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中,截至目前只有3%的信托业高管认为,信托业还能继续前3年保持的50%以上增长;一半认为增长在30%以下;三分之一的人更为悲观——他们认为在新的一年里,信托业的利润将持平甚至下降。

传统业务日益萎缩、兑付危机逐渐攀升、监管趋严、券商与基金的奋起直追,2014年受托资产规模超过10万亿的信托公司将步入深度调整轨道。

创新弥补增长

与往年不同,比起让业务部门汇总可行项目、业绩指标,今年信托公司的高管们忙的事情相对抽象——年前他们督促各部门(包括后台)拿出可能的转型方案,长假过后全公司将正式进入对这些方案可行性的研讨之中。

用什么来弥补因传统业务的带来的增长乏力,成为68家行业公司内部年会上的共同议题。问卷中,超过半数的高管认为“向财富管理转型,开拓受托人资源”是工作重点;20%的人认为应首先增强直销能力;只有个别人士似乎找到了方向,他们开始寻找如土地信托类似的创新型业务。

一个看似矛盾的结果产生——在“您认为2014年信托行业的投资重点为何种类型的产品”的问题中,近七成的选择是房地产、基金类的传统融资类产品。大家的理想与现实做法仍然相悖。

年初,一篇名为《信托业已经不是“能否走得更远”,而是“能否走得下去”》的业内文章流传甚广,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独立审批人、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江赛民认为,“转型之路要两条腿走”。一方面,包括房地产、通道类的传统业务还得继续做,活下去,这是转型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主动探索新的业务发展模式。

问卷结果却显示,大多数人把第一步想得透透的,对第二步却仍在迷茫。虽然业内已有人开始探索土地流转信托、家族信托等创新之路,但就此代替万亿规模、操作简便、坐等收钱的融资类利差型收益,这一提法听起来就让人头大。

最棘手的问题

当然,2014年最让信托人头大的,还是兑付危机。

大年初一,但凡与信托业挂了边儿的人的神经,都被中诚信托33亿兑付结果牵动着。这一结果不仅关系到类似项目的责任划分,更关系到“刚性兑付”这一行业潜规则是否能够延续。单件事情虽具偶然性,但一旦底线被冲破,难免会有效仿者,这样系统性风险发生便成为可能。

对“刚性兑付”的意见上,内外的意见倒是出奇的一致。大家都认为“刚性兑付”应该、也迟早会被打破。只是谁都不愿意成为第一个打破底线的人,或者第二者效仿者。

调查中,三分之一的人将“兑付危机”视为新一年里“最棘手的问题”,最有可能发生的还是资金需求庞大的房地产和矿产领域;相对而言,监管收紧、项目减少、利润下降都退居其次;只有个别人担心投资者的兴趣会发生转移。

信托仍是很好的选择

相反,投资人倒是很担心,信托是否还值得投资?

声称7日年化收益率近7%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比比皆是,股市经过连续下跌后也迎来市盈率的回归,企业债券市场似乎也迎来新的增长机遇……但是,信托产品平均9%以上的年收益率却仍然具有吸引力。

另外,大多信托产品的投向明确、账户透明、抵押足值,加之信托公司的阶段性监管和披露,让其成为市场面上难得的标准化投资产品,具有很好的风险隔离设置。投资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钱到底参与了什么投资,以及投资进程如何。这一点,股市与货币基金却很难做到。

不过,还是那句话,“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信托已经过了那种闭着眼睛买的时代了,投资者必须对自己的资产负责,谨慎选择项目。信托公司高管们担心,这无可避免地会让一部分客户流失,不过另一方面也会让留下来的客户也会更为优质。

此次调查分析,基于的是新年伊始大家的想法,现实路上存在外部环境与“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变数。

新年之际,一位信托公司的高管在微博上写下狄更斯为《双城记》写下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怀着这样乐观心情过年的,在信托业仍然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