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再“骑”金马 大陆影人斩获颇丰

白金蕾2016-11-28 10:5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白金蕾 11月28日晚,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大陆影人斩获多项重量级奖项:冯小刚凭借《我不是潘金莲》获得最佳导演奖、范伟凭借《不是问题的问题》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周冬雨和马思纯凭借《七月与安生》成为“双料”影后,最具含金量的大奖——最佳剧情片由《八月》拿到。这也是冯小刚,在去年凭借《老炮儿》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之后,第二次斩获金马奖。

“潘金莲”的最高礼遇

《我不是潘金莲》还在国内各大影院上映,因此,其在本届金马奖的表现格外引人关注。该片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讲述了妇女李雪莲为解释清楚自己假离婚、不是“潘金莲”而连续十年上访的艰辛经历。而围绕该片的海外获奖、档期推迟、票房疑云及华谊万达两家公司的博弈,更让观众对该片的期待,早已超过了奖项本身。

最终导演冯小刚凭借该片夺得最佳导演奖。昨晚,在为最佳女演员颁奖时,不知是因为曾经替徐帆炮轰过金马奖,还是因为去年夺得的最佳男主角,冯小刚说: “感谢金马奖的胸怀”。

去年的男主角,今年的最佳导演,不得不感慨冯小刚对电影的理解深刻。圆形画幅、敏感题材都是他执导《我不是潘金莲》的独特之处。在拿到最佳导演后,他说:“这个舞台是圆的,和这个电影一样,谢谢舞台设计师。感谢刘震云为我们指明方向;感谢冰冰,一个明星来演文艺片,基本不收钱。我也希望(入围)女主角能鼓励她,鼓励更多明星帮导演站台,让观众进影院看电影;感谢摄影师罗攀,所有人反对的情况下,只有摄影师站在我这边,而且研究了一整套拍摄方法;感谢三个制片人接手这部电影;感谢作曲;感谢20多个男演员的精彩演出;感谢金马奖和评委们,又一次印证了我这样拍是对的。”从以上发言也不难看出,此次筹拍《我不是潘金莲》给冯小刚带来的压力,希望此次获奖能成为释放的渠道。

《八月》的爆冷获奖

最具含金量的大奖——最佳剧情片由《八月》拿到。此前《八月》并没有大范围公映,是一部小成本的作者电影。该片由张大磊执导,讲述了发生在呼和浩特市电影制片厂的故事,黑白影像让影片呈现出独特的质感,曾于2016年6月入围第十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选择这样一部小成本且独具作者情怀的电影,显示了金马奖多年来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这种能够彰显时代属性、角色鲜明,且后期雕琢痕迹不重的影片,一直都是金马奖的宠儿。

在来金马奖之前,张大磊显然没有做任何获奖准备,上台领奖时,他言语间流露紧张:我都不敢接这个奖,太沉了。本来我来台北是来朝圣的,金马奖对我像一个神坛一样。我的电影讲上世纪90年代一个小镇孩子的故事。小时候我就很爱看金马奖,因为能看到成龙,我小时候特别想成为成龙那样的人。台湾我没来过,但是一点都不陌生,台湾新浪潮电影是我的启蒙老师,我只能说感谢。感谢我的父辈们和家人,感谢片中每一个兄弟姐妹们,要感谢的人太多了,一晚上也说不完。”

同时,参演《八月》的孔维一获得最佳新演员奖。孔维一今年虽然只有十岁,但在《八月》里的演技却得到认可。他在领奖时穿着正装站在白色木箱上的场景显得十分可爱,他说:“感谢评委,感谢张大磊导演给我这次成名机会,感谢剧组的叔叔阿姨们,和我的爸爸妈妈,对我在剧组的关心照顾。”

独特的人文关怀

张震担任颁奖典礼的引言人,他以自己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表演开场:“那个偷看女明星换衣服的小鬼就是我,《牯岭街》的光引领我进入电影世界,虽然杨德昌导演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对电影的坚持和热情,永不熄灭。”这个引言传神地展现了金马奖坚持而包容的格调,本次入围的影片既有商业与艺术兼修的《我不是潘金莲》,也有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八月》,更有充满香港特色和台湾特色的《树大招风》和《一路顺风》,甚至还有更早之前上映的《刺客聂影娘》。金马奖一直致力于以其独特的视角影响华语电影界,至少在票房惨淡的今年,金马奖的导向意义格外重要。

在开场大打“情怀牌”后,金马奖还对今年逝去的电影人的回顾。伴着张国荣《当年情》的舒展的配乐,王莱、夏梦、庄奴、乔任梁等等曾通过荧幕传递温暖的面孔一一闪现。他们虽然已经离观众远去,但他们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将永远留在世界上,不断诉说着,他们曾轰轰烈烈地存在过。

金马奖还专门为电影幕后工作者制作了短纪录片,体现了其别样的选择和关怀。服装、道具、灯光、场务……这些在电影落幕时一闪而过的名字,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感谢。毕竟任何一部成功的电影,都是集体创组的结果,时下这种演员和导演得到更多关注的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

经济观察报 公司部记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重点关注泛娱乐领域的IP转化、商业模式、资本运作及战略合作,同时负责连续创业者专栏的相关报道。写作方式以深度报道、分析报道、人物特稿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