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新经济的成都定义 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2017-11-13 11:03

 经济观察网 孟良/文  天气渐寒,但近期的成都却很“热”。

2017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小米的投资生态年会、香奈儿2018早春发布会,以及中国国际科幻大会,它们都选择了成都。还有第四届成都创意设计周也已在成都开幕,德国IF设计中心入驻成都。

科技与设计、时尚和科幻,盛会之下是一个个产业项目在成都的签约、落地。58集团计划投资30亿元在蓉打造“58新经济产业园区”。

引领未来,成都的步伐正在加快。11月9日,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召开,确立了发展新经济的目标。到2022年,成都将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成都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脉络是“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组织为主体、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引擎、以新模式为突破”的五条路径;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大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本协同,以及大力推进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构建“七大应用场景”。

当下,国内经济发展正面临动力转换节点,发展新经济,是成都贯彻中央要求,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经济变道超车、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抉择,也是培育新动能,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动力引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新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不完全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一种由技术到经济的演进范式、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的生成连接、资本与技术深度粘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作用的经济形态。

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是新经济的明显特征。

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的新经济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新经济”在2016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代表性城市之一,成都新经济从2003年的萌芽,到2010年开始起步,再到2015年蓄势,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已奠定一定发展基础,并迎来新发展阶段。成都是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已成为共识。

对此,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予以认同。他认为,成都是最适合发展新经济的城市之一,因为它具有发展城市新经济的区位条件、创新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

赛迪城市经济竞争力百强榜显示,成都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名,新经济竞争力得分超过杭州、武汉、天津、南京等“新一线城市”。从发展潜力和动力来看,成都以其优异的产业基础、领先的新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大力推动下,成都将成为未来全国城市新经济发展的中心、策源地和新引擎。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成都市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分别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第六位。尤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金融等新经济代表行业,成都位居全国前列,已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事实上,成都具有培育新经济的肥沃土壤。比如科技人才资源富集,成都目前拥有56所高等院校,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18家军工企事业单位,近500万各类人才,在大数据、5G、机器人等领域人才储备丰富。人才可获得性中西部第一。

成都是全国人口第四大城市,拥有西部广阔市场腹地,加上成都人消费观念强等,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应用市场。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诸如成都人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度、包容度、接受度,彰显了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鲜明特质,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丰厚滋养和创意源泉。

同时,一直以来,成都坚持以创新需求和企业发展壮大为导向,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政府公共资源和城市优质要素投放到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的高增值行业,促进各类要素向新经济领域优势企业和优秀人才倾斜流动,有效集聚。

此次新经济发展大会的召开,更增添了积极因素。正如成都洪泰智造工厂总裁李强强所说,新经济发展大会的召开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成都将会快马加鞭建设新经济发展高地。

在小米投资生态年会上,雷军曾表示,近年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态势,与十多年前相比,方方面面都已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成都从内陆腹地变为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成都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人才、市场优势非常突出,十分看好成都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将以本次年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小米生态链企业共同茁壮成长,携手实现互利共赢。

这道出了成都具备诸多优势的事实。如今,成都联通世界的“大通道”逐渐形成,加快搭建双向大开放的“大平台”。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成功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159项具有特色的改革试点任务顺利推进。成都已站立在开放前沿,全球资源要素聚集效应正在增强。

基于更多的维度来观察,成都发展新经济还有其他优势。包括成都所获的良好国际评价,成都被认为是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世邦魏理仕北亚区总裁兼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Ben Duncan表示,我们对成都市场的信心始终不变,我们致力于将国际最先进的地产服务理念和全球化资源带到成都,全方位服务成都和其他西部城市。

此外,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成都具备了良好的新经济发展基础;人才新政助推,“蓉漂”队伍日渐庞大;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速,新经济发展将获得更多金融支持……

货车帮CEO罗鹏坚信成都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在他看来,发展新经济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四个:干新经济的人,发展新经济的场景,驱动新经济的资本,助力新经济的市场。这些年来,成都已积累了新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环境。

全球视角下的远见布局

透视当下成都新经济发展态势,可以发现,成都以科技创新、集成创新为核心的新技术正不断取得突破。科技创新从单一创新转向技术维度集成创新,核动力、生物医药等领域多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科技与经济深度融通。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965家,科技进步贡献率约63.4%,发明专利申请量近两年平均增长33.7%。

同时,以科技型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风投机构为主角的新组织在成都异军突起。近两年,成都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共58.4万户,年均增速达34.1%。其中,科技企业2439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

此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产业在成都加快发展。2016年,成都市新经济产业增幅超过1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8446亿元。

而以跨界融合、创新裂变为特征的新业态,也不断在成都涌现,且以线上线下、共享共赢为理念的新模式层出不穷。数据显示,成都聚集共享经济企业超过100家,上半年网络零售额达1050.7亿元,增长44.5%。

这些基础利好下,成都对发展新经济,早有远见布局。

今年4月末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报告明确,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经济快速成长,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

两个月后的7月初,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抓好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更好发挥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经济,突出抓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等。

9月末,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其作为成都市新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的重要推手,定位为立足成都、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新经济发展研究方面的顶级智库,将为成都市新经济发展提供态势感知、趋势预测、政策设计、决策判断、平台运营、对外合作、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撑,使成都尽快迈入全国、全球新经济发展第一梯队,成为全国新经济制度创新高点和发展引领高地。

彼时,该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涛表示,研究院将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提供从行业宏观到技术微观方面的咨询建议,并帮助成都汇聚相关行业的创新要素和核心资源。他认为,通过新经济能帮助成都找到未来经济的支柱。

最近,周涛建议称,成都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金融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应该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及至11月9日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的召开,成都确定了发展新经济的基本路径。包括坚持以新技术为驱动。聚焦前沿技术,打破转化壁垒,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以新组织为主体。推动各类创新组织、创新企业迅速成长,培育扶持一批独角兽企业,聚集一批新经济领域高端领军人才。坚持以新产业为支撑。顺应新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工艺流程、产业场景、创意设计和生产要素组合再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一批新经济聚集区。此外,还有坚持以新业态为引擎、坚持以新模式为突破等。

成都依此描绘出新经济最新蓝图,到2022年,成都的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R&D经费支出占比达4.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以上;全市新经济企业达到10万家以上,其中,独角兽企业7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60家以上。科技创业者规模突破28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以上,形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汽车装备、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文化创意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2.2万亿元,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100%等。

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成都新经济产业

更深层次的是,来自新经济发展大会现场的信息显示,成都已确立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这些对于正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冲刺世界城市的成都来说,都是题中之义。

为此,成都提出在发展新经济中将聚焦“六大形态”,即基于成都资源禀赋、人才储备、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具体来说,数字经济方面,成都将重点发展资源型、技术型、服务型数字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领域,加快发展IPv6、5G、信息终端等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聚焦信息技术软件领域,加快发展大数据、新兴软件服物联网、云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聚焦信息技术硬件领域,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传感控制等电子核心产业。

这意味着,数字经济这一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和传统产业转型增长的“新蓝海”中,成都将可能具备更大的话语权。

成都同样希望在巨量智能化市场争取到更多的份额。有预测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智能化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元。

为此,成都将聚焦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发展脑科学、生物识别、虚拟现实、可穿戴装备等产业。聚焦智能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无人机、增材制造、激光光电等产业。聚焦卫星导航领域,重点发展导航芯片、定位系统、遥感应用等产业。

绿色经济方面,成都将推动绿色资源转化利用、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生活,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天然气、智能电网、储能等清洁绿色能源和可替代能源产业,以及环保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分布式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和共享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产业等。

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已成国家产业政策战略布局重点。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仅数字创意产业规模就将达8万亿元。

成都将促进知识创造、推动创意设计、发展创意体验。包括聚焦创意产生,重点发展音乐制作、影视动漫制作、数字游戏、数字娱乐、版权交易、新媒体等产业。聚焦创意设计,重点发展时尚设计、工艺类术设计、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展示设计等产业。聚焦创意体验,重点发展文博创意、田园文创、数字演艺、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美食品鉴、农事体验、现代旅游等产业。

同时,为发展流量经济,成都将提升流量承载力、控制力、运作力,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领域、信息技术软件领域和信息技术硬件领域,加快发展IPv6、5G、信息终端等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以及大数据、新兴软件服物联网、云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传感控制等电子核心产业,建设全球软件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已达3.9万亿元,增长率高达76.4%,成为我国经济发展6个新增长点之一。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共享经济将保持40%左右的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将突破10万亿、占GDP比重将达10%以上。

成都如何“分羹”更多?其做法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公共性服务共享经济。也就是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多种方式,推动办公空间、生产线、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专利技术成果、知识技能服务、人力资本服务等创新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智慧仓储、现代交通运输等流通资源共享,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生产服务供给能力。

同时,成都将开发面向商贸流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新型共享应用软件和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再造,努力建设共享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和领先城市。

此外,成都将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制度障碍,重点推动政府闲置资源和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公共设施资源共享,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

培育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新动能

不管从当下现实还是未来愿景来说,技术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需要应用场景的辅助乃至支撑,对新经济发展而言尤为如此。

对此,“成都做法”是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即大力提升新技术、新模式、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政务、推动智慧出行、建设智慧社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汇聚双创资源、赋能双创载体、优化双创服务。

同时,大力推进人力资本协同,发展个性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优化消费环境,大力推进消费提档升级;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产、城市、生活绿色化;大力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着力培厚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成都将大力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和新模式融合创新。

窥斑可见豹。以其中的双创和人力资本来说,成都显现出走在全国城市前列的潜力。9月中旬,中国首家“休斯敦技术中心中国中心”落户成都,其将通过开展高新技术项目孵化、推广和国际交流等服务,为成都与国际知名孵化机构及企业搭建桥梁,助推成都“双创”升级。

美中合作委员会会长、休斯敦技术中心中美创新中心总裁范波表示,这一中心除了给成都带来高质量的项目利好,还将为成都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与国际创新资源。

与更多的国际机构选择入驻成都同步的是,成都的国际人才体量正不断扩增。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8月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成都位列“海归创业最爱选择城市”第三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本土人才自然也更多选择留下。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今年7月曾透露,现在电子科大留蓉发展的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毕业生已从10%增至42%。在他看来,这与成都这两年的产业结构、宜居环境、城市定位以及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视密不可分。

对应着成都的“雄心”,以及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冲刺世界城市的使命来说,这些都是积极信号,但还不够。成都有着更宽宏长远的布局。

在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上,《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意见》)提交会议讨论。《意见》中针对新经济发展重点、创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和社会氛围,以及营造有利于新经济企业发展的生长环境等,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支持新经济企业上市,最高或奖500万元;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推进“蜀才归蓉”,拓宽新经济人才引进渠道;强化新经济人才服务,建立年收入50万元以上新经济人才库,以及汇聚新经济创投资源、提供全过程融资服务,设立2亿元规模的新经济天使基金等。

一个细节是,作为成都市新经济发展代表性区域之一,成都高新区在今年7月初即已正式出台中西部首个促进新经济发展政策——《成都高新区关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

《政策》共含十条,明确了新经济企业创办,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价值、新型组织,新经济企业开展国际成果转移转化,新经济企业拓展市场等将获得支持。

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马泽仁表示,我们尝到了自主创新、投身新经济产业的甜头。该公司是成都的准独角兽企业,未来也将深深扎根成都。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四川区域发展与重大生产力布局研究智库CEO兼首席专家杨继瑞表示,成都有条件、有根基、有能力促进新经济的方兴未艾、枝繁叶茂,为成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升级版“芯片”,进而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贡献成都智慧、成都实践和成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