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学生之后,教育部出手治理: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升学依据

李静2020-07-21 15:12

(图片来源:东方IC)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静 7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的工作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各地要继续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幼升小、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升学依据。

《通知》的下发普遍被外界解读为,政策层为规范近期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中,出现家长代写代做并包装成科技成果评奖、获奖等弄虚做假行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之所以出现弄虚做假行为与一些学校在义务教学阶段仍然存在招生看竞赛证书等问题相关。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取消中高考竞赛加分,也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不能与证书挂钩,但一些地方仍存在此种现象,导致家长功利化对待竞赛,除送孩子参加竞赛、培训增加负担外,还利用各种手段“跑奖”“要奖”。

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治理竞赛,需要“去功利化”,一方面,应让竞赛与各阶段升学完全脱钩外,还需要进一步消除家长和社会对竞赛的功利态度。

为避免升学过程中出现功利化行为,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提出: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同时,各地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要求,继续对本地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和规范,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加分依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针对近期个别赛事主办方在组织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指出:各竞赛主办单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开展一次自查,对以往获奖项目的真实性、独创性进行复核。在复核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审办法、评审标准,健全异议处理机制、监督机制等,对申请参评的竞赛项目严格把关,特别是加强资格能力审查,实施全程跟踪,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

熊丙奇认为,从维护大赛公信力出发,赛事主办方应启动自查,排查所有受奖项目是否存在明显超出参赛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这属于“底线”要求,仅需要常识即可判断。此前几名小学生获奖成果遭遇质疑,就是质疑者基于常识作出的判断。

但他也指出,这样的自查需要勇气。眼下的问题,暴露出权威的全国性大赛的评奖标准、评奖办法存在缺陷。应利用这次机会清查所有问题,监管部门也应该有合理的治理方式,设定自查期限和时间节点。如果整改期内,监管部门认可赛事主办方态度、效果,则大赛可保留进白名单;如果一些赛事主办方仍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则应移进黑名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教育、财经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lij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