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财富 | 三十而立:90后理财面孔

黄蕾2020-09-30 18:5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蕾 “摇了四个楼盘,终于上车了。”在杭州工作的同学严馨在6人大学同学微信群中“通报”了最近的购房进展。

大学毕业四年,李月发觉同学微信群里的话题逐年变化,今年以来,理性消费和投资理财成为日常聊天热点。李月发现,就连95后、尚在读研的表妹对理财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着手实践。

日前,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2020国人理财趋势报告》显示,我国理财人群年轻化,90后成主力。在支付宝理财平台中35岁以下用户占约六成;已具备“三笔钱”(即短期开销、保险保障和投资增值的钱)的用户中,近一半为90后;智能投顾用户中超一半为90后。

翻看近四年的聊天记录,李月发觉,90后的她们正告别单一储蓄的思维,理财渠道多样化,理财观念亦更趋理性。

理财

“我还记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甚至以为基金就是股票,后来有意识地看了一些书,才知道两者的区别。”李月的同学晓敏回忆她的理财成长之路。不同于其他5人读研深造,晓敏大学毕业后便进入职场,是6人中较早接触理财,理财经验也较丰富的一位。

谈及为何着手理财,晓敏说大学毕业后开始不依靠家里人赚取工资,手头有余钱后总想着钱生钱,同时从日常购物的体验来说,她也意识到为钱寻找保值增值方式的重要性。晓敏回忆大学时候,四百块钱可以买一件很好的大衣,等工作后慢慢发现,自己可以接受四百块买一件毛衣,甚至是一件还不错的衬衣。

“我开始赚钱时,正好是P2P热度最高的时候,当时把钱投到里面,每天看着账户里生出20多块钱,感觉很幸福。”晓敏最初的理财之路,是从接触余额宝和P2P开始。至于现在回看P2P,晓敏说,当时其实知道很多P2P平台存在假标情况,但认为自己能够甄选出比较靠谱的平台。事实是当众多P2P平台密集出问题后,晓敏在一家知名度较高的P2P平台上投入的1万5千块钱,到现在也没能拿回本金。

“我高中就有把压岁钱存银行、买理财产品的习惯,当时大概知道银行理财产品里有基金和保险,当时也不知道它们的运作逻辑,就知道存一个学期可以拿到一笔收益。尤其是大一那会,收益率有10%那么高。”柳菲回忆道。大学毕业后她先去香港读研,目前留在香港工作。她说来香港读书时,发现很多人去卖保险,听说收入可观才去认真了解,知道了保险不仅分人寿类,保障身体健康,还分储蓄分红,用来投资生钱。“虽然赚的不够股票基金多,但胜在稳定有保障。而且买重疾险最后还能分红返现,就当存钱了。”现在柳菲也兼职卖保险,时常为微信群中的同学推荐产品。

后来因为工作性质,柳菲日常会接触到很多准备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开始了解港股打新。“我每天接触这些公司信息,感觉自己产生一种对公司业务和投资价值很了解的错觉。”柳菲说自己开始尝试港股打新,并喜欢买自己有所接触的公司。不过,最后的投资结果验证这是一种不太理智的投资倾向,柳菲并不真正了解这些公司,并且港股很容易破发,打新股也不容易中。不过,最近的中概股回归潮让她又燃起了港股打新的热情,“我关注的很多理财博主都推荐港股打新,说大概率会赚钱,收益率也很可观,因此碰到好的公司,我还是会尝试。比如最近就是蚂蚁集团,我肯定是要打的,就看中不中了。”

这些年的零碎投资经历也让柳菲有了些思考,“最大的感悟就是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她认为普通人如果不是每天盯着资本市场,比较容易盲目投资。并且她认为投资者应该对自己的风险偏好有所了解,比如柳菲自称中低风险承受者,因此她的大部分储蓄主要用来买基金和保险,也会拿出一小部分投资股票这类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对于这部分钱,她就会本着如果赚了会很开心,即使亏了也不会太心疼的态度。

“在投资这事上,我很佩服我妈,她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投资者。”群里的另一位同学周薇表示,她的妈妈上世纪90年代股市刚刚兴起时便开始接触炒股,目前总结出来的投资心态是:“亏的时候,我不看等于我没亏;赚到钱了,我就开开心心消费。”

周薇目前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会更多参考她妈妈的意见。“我自己有时也会追热点投资一下,不过亏的时候比较多。”此前,在币圈火爆的时候,周薇也尝试着参与其中,一开始是赚到了钱,但是后来一度亏损,目前尚有1万元本金套在里面。

买房

这两年,李月同学群里有3个同学或自己买房,或和男朋友一起置业。严馨在英国读研回国后来到杭州工作,最近才刚刚摇上一个楼盘,和男朋友一起买了房。这个楼盘有两种户型备选,一种是不到100平方米,一种是将近140平方米。严馨和男朋友商量,包括咨询微信群里同学的意见后,选择了前者。

“如果选择140平,意味着在首付后,要背上沉重的房贷,几乎每个月没有结余,感觉后续没有任何风险抵御能力。选择不到100平的,压力会小很多,而且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也较小。”她笑称至少以后还可以“美食自由”。

不仅是严馨,分别在成都和广州购房的晓敏和周薇,同样优先考虑还贷压力和对后续生活质量的影响。周薇表示,她母亲前几年曾投资过一套房子,确实上涨不少,收益颇丰。待到她去年买房时,明显感觉房子已经不复当年涨幅,“只能说是慢涨,和我妈买时还是完全不同了。”

晓敏去年在成都贷款买了一套一居的小公寓,谈及买房的原因,她表示工作几年,尤其选择好定居城市后,会想着安定下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更有归属感。买房后,她变得更加努力工作,为的就是攒够装修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布置。“房贷压力不算大,毕竟买房时我也考虑到后续多种情况,是量力而行。”

李月的另一个同学周敏去年刚硕士毕业,目前在上海工作,也开始和男朋友考虑购房问题,“首先得确定购房城市,对于是在上海,还是去其他城市,仍在考虑。”周敏表示,包括首付比例,贷款途径还有还贷压力,都是她目前考虑的重点。

转变

李月和她还在学校读书的95后表妹交流时,发现表妹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了解理财知识和“小试”投资。表妹告诉李月,从今年2月份起她定投了三个基金,并打算一直坚持投下去,虽然本金少,但是可以积累理财经验,也是一种变相储蓄方式,下一步她还想通过线上课程,系统性地学习投资理财知识。

李月表妹的这种情况,不是个案。日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共同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家庭财富指数报告显示,后疫情时代,中国人在线理财需求大增,存钱意愿降低,更愿意拿钱去买基金而非炒股。2020年新增“基民”中,30岁以下的90后占到了一半以上。

李月同样发现,她的同学消费观念也在逐渐改变。曾经喜欢消费多过赚钱的柳菲表示,这几年通过认真规划自己的钱,加上对生活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发现看着基金等账户里的钱上涨带来的快乐,更加踏实,花钱变得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次疫情期间,我减少了很多无效社交和去餐厅吃饭的机会,给我省了好大一笔钱,我觉得早该这么做了。”柳菲说。

晓敏表示,观察她身边有计划地进行理财和消费的朋友,发现大家都是越过越好了,“有的人表面看上去抠抠搜搜,背地里有房有车。”晓敏说她目前爱上了在拼多多购物,日常用品都去拼多多上买,觉得确实便宜一些。

实际上,李月所在的同学群反映的或是一个缩影,随着90后步入职场,拥有储蓄,考虑安家立业,他们的消费和理财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从李月的表妹身上,则更可以看到今年以来理财意愿的年轻化趋势。

每天关注着微信群里同学们理财情况的李月,已开始下意识地改变自己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并给自己定下了储蓄目标,希望积累一定本金后,进行投资,“还是要跟上大家的步伐的,毕竟这是趋势。”李月说。

(应受访者要求,李月、严馨、晓敏、柳菲、周薇、周敏为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银行、上市公司、证券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