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场债券ETF启动申报 公募固收或辟新战场

洪小棠2020-12-08 12:2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债券ETF迎来了重要的发展节点。

经济观察网记者从证监会网站查询发现,博时、广发、汇添富、工银、华富五家基金公司上报的跨市场债券ETF产品申报材料获得了接收。

这意味着,酝酿多时的跨市场债券ETF产品已然“胎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跨市场债券ETF的出现,将促使债券ETF这一产品类型获得快速发展。而伴随着首批跨市场债券ETF产品的申报,公募机构在该领域的战场也将随即打响。

多方筹备

银行间、交易所两个债券市场的彼此割裂,一直是国内债券ETF无法获得充分发展的重大障碍。

“无论从债券种类、数量、交易规模,还是投资者情况,国内的最主要债券交易市场都是银行间市场,而ETF很大程度上又是在交易所市场交易的,无法实现对银行间市场债券的投资和定制。”一家大型券商固收人士分析称,“银行间、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托管、清算、交割规则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两个交易市场没有实现对接的情况下,很难推动跨市场债券ETF的创新。”

“但其实包括央行、银保监、证监在内,各部门都想推动债券ETF产品的发展。”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表示,“这不仅涉及到债市互联互通的未来,也将进一步丰富境外投资者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配置工具。”

监管方面也的确有所表态。例如央行副行长潘功胜2019年年初就曾表示,正在研究推动债券ETF等指数型产品发展。

直到2019年5月20日,证监会与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开放式债券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拟推出以跨市场债券品种为投资标的,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或在银行间市场协议转让的债券指数公募基金。

根据通知,所推出的“创新型指数债基”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交易型指数基金,属于狭义上的债券ETF,二是通过银行间市场协议转让的债券指数基金,两类债券指数基金的特征之一体现为份额可进行转让交易,该类创新产品需要在上述两种交易、转让场所进行“二选一”。

该通知的落地,也一度让不少公募机构抢跑。5月28日,大成、招商、嘉实、博时、华夏五家公募机构申报提交了7只定位为“银行间可转让”或“银行间可交易”的开放式指数基金,但彼时因准备不足均被通知要求撤回。

“当时很多公募为了抢跑擅作主张申报了跨市场品种,很多公募甚至都没有和交易商协会打招呼。”上述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称,“因为跨市场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与沟通,比如两个市场间不同的结算托管机构,不同的交易市场,不同的主管部门,所以后面还是经过了一定时间的酝酿和准备。”

而在当初抢跑的五家公募中,如今最终跻身首批跨市场债券ETF申报的只有博时一家。

“其实这也印证了这类产品的申报和沟通是比较复杂的,从通知下发到产品申报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上述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表示。

新战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跨市场债券ETF有望成为公募机构涉足固定收益被动投资领域的重要一环。

“跨市场债券ETF将主要面向银行为主的持债机构。”华南一家债券基金经理表示,“相当于为这些持债机构多了一种持债选择,可以增加所持债券的流动性,有利于久期、利率和流动性等要素的管理。”

“之前很多公募机构在和一些大行、股份行碰需求,主要目的就是做指数和ETF。”上述债券基金经理透露,“这个过程中,公募机构要先找到一些银行的需求,然后定制指数,然后给指数公司来做,最后再根据这个指数发行对应的利率债或信用债ETF产品。”

在其看来,跨市场债券ETF之所以能够成为新的竞赛领域,原因在于该类产品规模起点仍然较低。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市场仅有18只债券ETF,包括12只利率债ETF和6只信用债ETF,合计总规模只有204.08亿元。

其中平安、鹏华、海富通的管理规模位列行业前三,分别达65.75亿元、58.44亿元和39.57亿元。

“200亿的规模相比国内债市的体量来说还是太小了,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两个市场没有打通。”上述债券基金经理坦言,“但如果跨市场债券ETF做成了,相当于银行间将正式开启指数投资时代。”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蛋糕恐怕也将被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所觊觎。

“ETF可以在银行间市场转让,但同样银行间市场很有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由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管理的指数交易工具,因为这些机构开展此类业务的管理、做市具有先天优势。”上述固收分析师指出,“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银行系公募机构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事实上,银行类金融机构更早前就在债券指数上有所动作。例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中国银行早在2018年就曾发布“CFETS-BOC交易型债券指数”。

“理财子公司和银行估计不会放过这个蛋糕,毕竟这些机构才是银行间债市的主要玩家。”上述固收分析师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记者
关注基金、证券、资产配置、上市公司、金融创新等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