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煽动的舆论与客观的视角

郑一真2021-04-15 16:50

郑一真/文  

2020年是见证历史的一年,其中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是头顶“史上最大IPO”光环的蚂蚁集团,冲刺科创板却最终遭遇“滑铁卢”。

2020年10月24日,马云在上海外滩峰会发表那一场掀起巨大舆论风暴的演讲时,我正好也在现场。事实上,直到会议开始的前一天晚上,名单上才出现了马云的名字,之前写的与会嘉宾中并没有马云。马云一上场就说他很犹豫要不要来,想了半天最后决定要来。

从事后各种渠道的佐证来看,当时其应该已经知道小贷新规即将出台,而新规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杠杆率的规定将直接影响蚂蚁的业务规模以及未来的增长空间,进而影响蚂蚁的IPO定价,对蚂蚁而言是致命的一击。

当时,或许很难有人相信,如此大规模的IPO会就此搁浅。就在11月2日晚上9点多,我在采访投行的人时,手机突然弹窗出蚂蚁高管被约谈、蚂蚁暂缓上市的消息时,对方还并不太相信,说已经定价了。而之前我们讨论的话题,还是蚂蚁在A股的稀缺性注定会成为资本爆炒的对象。

接下来,事情迅速发酵,而蚂蚁的一个个谜团也被逐一拆解。不可否认蚂蚁的业务具有普惠、服务小微的特点,是传统银行的一个必要补充。但短短数年,其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蚂蚁通过360亿的表内资产撬动1.8万亿的联合贷款,蚂蚁小贷的出资比例在5%-10%,其余90%以上都由商业银行承担。蚂蚁的用户超过10亿,足以产生系统性风险。在以蚂蚁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迅猛发展之际,监管也在重新定义金融风险。过去,挤兑现象是在线下网点发生,防挤兑只需把现钞拉到柜台堆成山,让储户放心就可以了,守住柜台就守住了风险。现在守住柜台可能仅仅守住了20%,剩下的可能都在线上。在前述演讲的当天,在座有很多来自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的官员。

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巨头来上市,但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面前,很多事情都需要慎重权衡。在这一场舆论的狂热中,或许更需要有一个更为客观理性的立场。媒体不应该是资本市场一个又一个造富神话的注解,更应该像一条船,被海浪挟裹着,但仍有自己的方向。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资深记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资本市场部资深记者
关注证券、基金、上市公司、人民币等领域。擅长深度、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