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敖/文
始于2019年年底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到今天,还远远难言结束。
我是在2020年2月5日,和同事吴小飞从北京到达的武汉,随后在那里工作了60多天。
说实话,我们到得还是有些迟了。
武汉最艰难、最困苦的阶段是在2020年1月23日,也即封城前后,至1月底那段时间。因此,对于彼时的情形,缺乏最直观的感受。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当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发生时,作为记者,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尽量克服一切困难,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即使今天的互联网及网络社交媒体,包括视频媒体是那样的发达,“现场仍然最为珍贵”。
当然,在我们到达武汉后的第二天,在听闻李文亮医生不幸去世的消息后,我们作为新闻媒体,是第一家到达他的抢救室外进行现场报道的。只不过那会儿,我们没有意识到,李医生的生死会产生那样巨大的反响。
这也如人们是在疫情爆发相当长时间之后,才慢慢意识到,这场疫情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对于全人类的命运,影响会如此广泛而深远。
说到这种较为普遍的后知后觉,或者说慢知慢觉,这一年多来,我也总是想起2018年6月,在美国西雅图采访比尔盖茨时的情景:
当问到对于未来世界的担忧时,盖茨提到的第一点就是,“在我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发不良事件。例如全球突然发生大规模流行疾病,而我们无法应对”。
同时,在2020年2月初,在美国FDA工作的病毒学家朋友跟我说,“这个病毒,只怕在美国,也包括全世界,防不住”——尽管当时,病毒在中国之外还只是“星星点点”。
这些都再一次告诉我们:
在生死关头、在命运时刻,听取真正的智者的意见,尊重专业人士的判断,是多么地重要。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