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分水岭上

康怡2021-04-15 16:59

康怡/文 

2012年的宏观经济圈都在玩一个“游戏”,就是“猜”中国经济底部,而且时不时就会被打脸。有机构刚发布经济增速将在二季度触底反弹的报告,隔天就被央行的一波意外降息操作啪啪打脸;也有机构从年头到年尾都在忙着一件事儿,就是不断调低对中国经济的预期。这样的故事情节在那一年见怪不怪。经济的数次超预期下跌,始于年初的猜底部的游戏在年中也开始变得更加具体:政府能容忍度的“底”到底在哪里?

就在这一轮又一轮煎熬的猜测中,有一个观点开始越来越被市场认同,就是中国经济正逐步从“奇迹”向“常态”过渡: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相对放慢;中国经常账户将开始从盈余变为赤字;人民币将从单边升值变为双边波动……这篇《中国经济从奇迹增长进入温和增长新常态》的报道就是在那个背景下完成的。

其实在经观众多的接地气的宏观报道中,这篇并不算出彩,只是在这篇报道站在了一个分水岭上,从这一年开始,保8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在报道中提到的经济“新常态”,这个词源于民间,真正从草根走向国家战略是在报道出来一年多后的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进行考察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可以用“新常态”来高度概括,自此“新常态”一词迅速传播。

回顾近十年的时间,中国经济也正围绕着这个词的政策含义、经济含义和市场含义一步步走过。

回归宏观报道本身,判断拐点很重要。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要闻部记者,现为公司职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