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淯心/文
对于我这个财经媒体记者而言,金融大佬、商界精英一直是我乐于采访的对象,却很少低头看。
2020年所有人的生活都被疫情打乱,我也加入到了抗疫的报道中。一天,编辑提出了一个问题:经济体中有大树,更有小草,摊贩曾经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城市化突进的时期,他们又是城市管理者约束的对象。在疫情期间,市井摊贩们的生活怎么样了?他们是否在政策援助的聚光灯之下呢?
这一次,我们把镜头对向了“小草”,我和同事李华清分别走访北京、广州的大街小巷,看他们的时艰和自救,看政策的调整和改善。
摊贩用磨损的麻布袋垫在水泥地上摆上六捆芦笋,一天一百多的收入都随着政策的变动而跌宕起伏,由于缺乏各类注册、纳税信息,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帮扶政策,甚至是针对个体工商户的帮扶政策,都难以渗透到如此基层、微小的经济主体中,这也是《聚光灯外》这篇稿件所展现的现状。
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稿件刊发后不久的2020年6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经济观察报就是这样的媒体,他不端着,他对任何人都是平视的、温和的,他用温暖又理性的笔触记录时代,他以建设性又包容性的意见推动时代。经观始终在一线现场。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我在经观也体验到了一线带给我的惊喜和美好。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记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