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依然会相爱

李紫宸2021-04-15 17:33

李紫宸/文

漳州的卤面,东莞的烧鹅,西安的肉夹馍,北京的烤法棍配生菜和培根。

我总是在深夜用“吃”走完一天最后的“程序”,并在睡前发誓第二天开始减肥,那些算得上用心的采访报道,正是在许多个这样的时光里完成的。

“寻找”中国技工,是文钊老师最初提出的想法,文老师希望关注制造业的我去执行。在磨磨蹭蹭了一两个月之后的一天,我撸了撸袖子才决定开工,于是蹭蹭蹭地跑到了西安的兵工厂、东莞的机床厂、漳州的乐器车间,回到北京又整理了将近一周的素材,并在喝了六、七瓶秋林格瓦斯后,写完了这篇报道。

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重视制造业发展,努力增强本国制造业的实力,约80%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应用集中于制造业。

关注技术工人,是因为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寻找中国制造奥秘的最佳入口。弄清楚人,才能够从根本上“盘活”中国制造这个宏大的主题。从事制造业的“人”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能解决吗?这些问题以后还会继续成为问题吗?

关注技术工人,也是因为经济观察报一向关注“人”本身。尽管这是一份财经报纸,但它从来不满足于停留在光怪陆离的经济世界,从来不愿意做一台没有选择的冰冷的记录机器。

但这份报纸并不滥情。那些优质的报道,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持着理性和克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它相信,经济报道也应对如何表达持有一种原始的追求,这是中国文字一直以来的传统,这种传统相信,恰如其分的文本表达,能够让精神的内核自然附着于其中。

这是经观的味道,从诞生之日起它就是这样了。事实上,我当初也正是寻这份味道而来。从第一代办报人和记者开始,经观的这种写作范式就延续了下来,这么多年,经观一直都没有变过。

这是经观的底色,二十年来它在一代代记者身上无声地传递。经观从来没有给记者做过系统的价值观培训,我甚至没有听过谁对于经观精神做过权威的总结。但一个合格的经观人,无需耳提面命,自会领会这样的精神,并与之保持共振。

技工稿子出来后,文老师曾与我讨论过另外可能的采访和写作思路,这是一个足够宏大的话题,操作的路径和观察的角度的确可以很多样,但彼时我并不是很乐意接受。

技工报道结束两个月之后有一次吃饭,编辑告诉我,文老师当时为了这个选题,做了七八页文档的笔记。我没有说什么,但那一瞬间心里划过小小的感动,感动是因为我觉得,不仅仅我一个人想把报道做好。前辈从未因资历之高指挥过我,他们只是在默默地做功课,然后和我们做一些交流与探索。

经观愿意发掘那些可以给人带来长久思考的选题,愿意打磨好稿件,愿意给予记者很多的自由,以及很好的鼓励——尽管这种鼓励有些时候并不张扬和直露,但更多时候,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家内心深处颇为一致的价值认同。这种感受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贵的,这个世界金钱物质很重要,但谁又能说精神它就不重要呢?

2021年,我们计划把这篇报道扩展开来,带着更多的追问,将中国技工继续“寻找”下去。

这些年在这儿,我觉得自己一直在被身边亲密的同事们“宠爱”着,以至于一些不该露出的“自我”常常放肆地跑出来。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过去,我还是有很多不愿意改掉的毛病,有一些任性,有一些拖延,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自负。

世间万物都不会完美,我想经观也是,就像我们自己也总是带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都不完美,但是没关系,我们依然会相爱。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记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长期跟踪工业、信息化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动态,重点关注钢铁、能源、通信等相关产业,相关领域上市公司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等。擅长深度、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