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扬/文
2003年至2005年末,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一系列贸易摩擦给中美贸易关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贸易大战一触即发,中美两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期。2018年起,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中美贸易争端。那一年,整个世界都笼罩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越来越突出。
2018年3月23日凌晨,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几小时后,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约30亿美元的美对华出口商品实施中止减让措施,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自此,“贸易战”这个词汇被正式而严峻地摆到台前,并在此后的日子里为中美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
贸易战从来不是一件突发事件。它是在多年的贸易摩擦过程中逐渐发酵而成的。而同样,有关贸易战的全貌也不是孤立的一篇文章可以概括,而是跨越漫长的时间所积攒的一篇篇中美经贸新闻稿所展现出来的。《“贸易战”前的218天》成稿只用了几天时间,但在动笔前的准备要追溯到更早——自特朗普成功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我已密切关注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特别是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我接触了各种各样因贸易战受到影响的人,比如中对美进出口商、极度依赖中国进口的美国出口商、美国农民,甚至出国求学的留学生群体,他们都在经历着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阵痛。人们所求的不过是一口喘息机会,然而贸易战这个命题太宏大,导致渺小的个体命运在面对这样严峻的话题时变得异常脆弱。在进行商务部贸易救济局的一系列采访时,我了解到中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来自美方的沉重贸易壁垒枷锁,涉及诸如钢铁、铝、机电等各个行业。一条细分的产业链,比如一部苹果手机的诞生过程中,中国与美国的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来往交织,又岂是一纸粗暴的禁令可以拦腰斩断的呢?
到2021年,新任美国总统拜登走马上任。3月18日,中美在阿拉斯加进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这是双方在重建中美关系的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孔子曾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一直奉行这样的准则。中美这样庞大的两个世界经济体,任何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都不是单边的,而是世界的。希望世界少一点零和博弈,多一点互利共赢。
在贸易战的采访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尽管能从人们的语气中感受到一些悲观气息,我鲜少从他们身上看到绝望。不管是企业、商会还是部委的工作人员,他们大多在积极去准备资料文件,去了解那些古怪、离奇甚至是陈旧的美国贸易法律,不放弃地应对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有时候,一项法律政策的变动会覆灭无数个外贸企业,但大浪淘沙后,总有企业能留下来,以更崭新更成熟的姿态去出海远航。这种骨子里的韧性,也许正是中华民族千年来延续文明的原因。
今年是《经济观察报》的第20年,我相信这份报纸也会延续这份韧性,同时秉持理性、建设性的精神桅杆,在新闻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记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