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意安/文 2017年3月,报社收到举报,称宁波慈溪有一起逃废债大案,涉资超10亿。承接这一采访任务,我前往了宁波慈溪。
这是一次让人兴奋的调查经历。到达当地之后,我联系了爆料人并寻找到了当事企业,侧面了解了一些经营状况之后,又尝试接触到几家苦主银行,综合采访之后,2017年4月1日出稿了一篇《宁波慈溪一企业13亿贷款违约 7家银行苦讨债》。
但在采访的过程中,宁波慈溪当下所面临的产业升级转型尴尬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拥有极佳区位优势的宁波慈溪,自改革开放起,以白色家电、化纤产品、汽配、轴承几大行业产品行销全国甚至海外,但在此前十年中,经历过信贷刺激、投资升温,最终在面临中低端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崩盘的打击之后,2014年开始风头急转直下,银行的不良数据也开始大面积持续崩塌,而这也是上述逃废债案例所身处的宏观背景。
我通过银监系统的朋友得到一份当地银行机构的不良数据,并采访了一些当地企业家和银行人员,撰写了一篇深度稿件《10%不良率揭蛊风险 慈溪银行业生态调查》,以慈溪的银行经营生态为样本反映了过往十年的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从最终成稿的影响力来看,这篇深度稿引发的关注度和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此前的逃废债调查稿。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编辑刘鹏对我的采访进度、写作方向和行文高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至今感念。
在供职经济观察报的五年时间里,“理性,建设性”的办报理念让我受益匪浅,也影响了我此后的职业生涯。即使在离开报社以后,我也一直将此视作自身的写作信条。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记者,现运营公众号十字财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