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泓:全球供应链吃紧下的危与机

高若瀛2021-09-10 19:39

经济观察网记者 高若瀛/文

全球供应链都在吃紧。

不久前,深圳盐田港11000个出口重箱进港预约号在半小时内被哄抢一空,不过是这场全球物流危机的一个缩影。

叠加不断飙升的大宗商品价格,世界各地的商品制造商,都在设法应对这场危机。

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高地——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也不例外。

短期因素

“前天我们接触一家做电容器的企业,过去主要做OEM。现在看到疫情的影响,包括运费上涨,企业70%的业务都转向了国内市场,原来在制造行业有很好的口碑,现在国内订单都接不过来。”谢泓说。

谢泓是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常年在企业一线调研,洞察着广东省中小贸易、制造型企业的底层需求。

面对本轮全球性的运价上涨,谢泓认为背后最重要动因还是与疫情相关,包括疫情以来,国外政府对企业及个人的高力度补贴,很多企业只拿补贴不营业仍可以存活下去,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出现了激增。2020年,海外市场的强劲需求主要表现为小家电等家用品的购买上;今年则转向了家用办公设备、运动设备。

“我们个别会员企业做美国的外贸生意,需求量增加几成。”谢泓说。

同样,疫情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当地港口物流的冲击上,没有工人去做服务,包括中国的强疫情管控政策,物流港口发现疫情实施隔离封锁,整个物流的供应链都会变慢。特别是对那些在海外运营自己品牌的企业,冲击会比较大,需要自己承担运费。而一些做外贸做贴牌的企业,交货即是出口,物流其实是交给国外大品牌在负责。

“比如沃尔玛有自己的运输体系,相对可控,同时作为大公司的议价能力也比较强。这样的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谢泓认为,其实只要价格合适,企业就会运送说;运价涨得特别快,还与欧美开始为圣诞节订货有关,春天的订单经过夏天这段时间消化生产,预计这段时间把圣诞的产品交付出去以后,物流的压力可能会趋于平缓。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国外供应链恢复以后,企业的订单也将从峰值走下来。

“包括上游原材料涨价,与美元放水有关,包括国外的期货炒作;但随着中国内部的调控,对房地产调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我觉得价格会慢慢下来。因为不单单是钢铁、铜等大宗商品,这种炒作还可能传导到上游大宗农副产品等其他领域,后者影响我觉得会更大。”谢泓。

变化的逻辑

原材料涨价、物流涨价或许是短期现象,但谢泓表示,困难发生的逻辑在发生变化。

“以前面对原材料涨价、物流涨价、汇率变化、市场关税变化,问题是此起彼伏的。上游原材料涨价,供应少,物流价格就下来了。企业总有应对的办法,大家可以做调整。”谢泓表示,现在企业要同时面对所有的不确定性,坏事是供应链的效率在下降,好事是无论是供应链回流还是转而开发国内市场,企业的竞争力确实在提升。

谢泓的总结是:危中有机。

“国内企业在国外市场会有一些刚需产品,像电动自行车,中国有供应链及产能等优势。原来都是供应国外的品牌商,原来一辆在美国卖700美元的车,中国的市场价格就是700元人民币。1000人民币的东西,在国外可能卖到1000欧元或1000美元。”在国外品牌商供应链出现问题的时候,珠三角的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的形式承接了这部分的生意,在提供同等产品质量的同时,功能上还有提升——从自行车到加电动功能,价格却没有太多变化,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度也没有以前那么敏感,导致需求增长得很快,制造商利润倍增。

谢泓认为,有明显性价比有差距的企业,生意会变得更好。即使物流费用上涨,有几倍的利润差距,加上需求量比较大,企业还是有可观的利润在。与此同时,占据部分质量优势和供应链独特位置的制造企业,已经在上一轮向国内市场的转向调整中,站稳了脚跟。

“但问题是这类企业也不愿做得太多,因为国内企业欠钱押账的情况比较厉害,做得越多资金缺口就越大,企业相对还是利润比较薄,所以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被动选择。”谢泓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管理与创新案例研究院编辑
文学学士、传播学硕士。以调查报道见长,重点关注教育领域,关注公司价值及变动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