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慧眼:自动驾驶,浪潮来了 | “小巨人”时代

陈白2021-09-30 18:20

经济观察报记者 陈白、邹卫国  就在我们采访的两天前,姜安博士所在的北京中科慧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慧眼”)刚刚拿到了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证书。

如今,只要是进入这家公司,就能够十分明显地看到这一证书,它被摆在了公司一整面荣誉墙的中间核心位置。在这面墙上,摆放的大多是公司的发明专利以及参加各种比赛的获奖证书。

“对于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来说,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姜安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姜安是中科慧眼创始人兼CEO。

所谓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

今年以来,“专精特新”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类政府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中: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专门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9月2日,证监会负责人就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答记者问时表示,将“着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

9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十分活跃,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6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按照国家及北京市“专精特新”相关政策要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开展了“专精特新”企业征集和评审工作,综合考察企业的经营发展、技术的创新应用等多维度的企业能力。中科慧眼凭借技术领先、创新能力、快速成长、运营能力等综合条件,顺利通过专项评审,入选“专精特新”名单。

从履历上来看,中科慧眼确实符合“专精特新”的标准。自2014年成立以来,中科慧眼的主要重心都放在了研发创新上,是国内第一家实现车规级双目摄像头量产的企业,在立体视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中科慧眼的核心业务是车载立体视觉解决方案。通过双目摄像头感知前方车辆、行人、静态障碍物、不规则障碍物、减速带、坑洼等信息,赋予车辆预警、ACC、LKA、AEB、主动悬架调整等功能,给客户带来更舒适、更智能的驾乘体验。

敏锐的资本市场早已看到公司在前沿科技上潜力,中科慧眼过去几年连续获得联想、百度等著名风投的青睐,是百度Apollo生态唯一智能视觉系统供应商,为国内近百款自动驾驶车型提供车载双目解决方案;为国内20余个城市公交车提供AEB主动安全系统;同时为国内多家主机厂提供前装立体视觉解决方案。

其最新落地的场景,正是上汽大通MAXUS房车限高解决方案。

“当然也有遗憾,比如今年我们和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擦肩而过。”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姜安笑着说,“有一项经济指标卡边,不过没关系,到明年我们的各项指标都将满足,到时继续申请‘小巨人’。”

博士后创业者

姜安是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中科院环境所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入选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领军人才计划成员。

微信图片_20210930151332

作为技术骨干,姜安参与了“十二五”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曾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现正承担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近年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

公司现有员工100余人,核心成员来自中科院、诺基亚、微软、丰田等,拥有十余年的双目视觉技术研发经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立体相机硬件设计与生产、算法软件研发及售前售后服务的全套产业链能力,已授权/受理专利近200项,其中70%为发明专利。

姜安向我们介绍,“项目攻坚过程的寂寞和艰辛,以及技术攻关后的喜悦和激动,只有躬身入局者才能感同身受。尤其是高科技公司长时间的巨额研发投入,需要面临公司内部及外部的巨大压力,每天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还好,我们坚持下来了。”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姜安谈到了他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认知。“从科研技术转化为产品,再从产品转化为商品,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其中要经历‘死亡之谷’的多次考验。”姜安说,和他同时期创业的同行业公司,很多已经倒在了这两个关键的跨越之上。

“我们算是比较幸运,能够跑出来的。我们对科学发展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出行安全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姜安说。目前,公司在天津的工厂已经在投产准备之中。

事实上,像姜安这样的“博士后创业者”近年来并不少见。科研人才自主创业正在成为一大趋势。事实上,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一批基于科研院所人才创业而形成的自主研发型公司。以中科院为例,如今从中科院科研成果产业化中成长起的企业已超过2000家,包括43家在境内外上市的大型企业。自去年科创板推出以来,已有7家中科院科研成果产业化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而按照工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正在显著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总数、研发经费支出均比2012年翻了一番,有效发明专利申请数增长了两倍多。

浪潮来了

通俗地说,姜安和他带领的中科慧眼正在做的核心技术,是成为自动驾驶的“眼睛”,帮助自动驾驶的车辆“看清”前方的路。

基于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的双目立体视觉核心技术,中科慧眼能够在前部碰撞预警-FCW、车道偏离预警-LDW、行人识别-PD、车距检测-HMW、行车记录-DVR等功能基础上,提供人脸识别、疲劳检测、360环视、头部跟踪、形态分析、多传感器融合等丰富的机器视觉解决方案。

根据姜安的介绍,传统单目视觉相机主要依赖数据样本库完成对车辆或行人的分类识别。而双目视觉相机则是按照仿生视觉的方法,由左右两个摄像机同步成像,并计算左右图像的视差,从而生成三维点云。

近期自动驾驶车辆事故屡见不鲜,出问题的场景大部分是撞上静止的车辆、非标的路障如隔离带,以及非标的车辆如工程车等等。

而中科慧眼这种技术路径既具有单目视觉的识别能力,又具有激光雷达点云的精确测距能力,探测距离远、识别精度高,同时可以不依赖于样本库,能检测任意不规则障碍物,解决了单目+毫米波方案不能解决的长尾问题。

当我们问起姜安对于当下自动驾驶风口的趋势判断时,他纠正了“风口”的说法。“我认为这不是风口,这是浪潮。”姜安认为,智能驾驶将会是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技术变革浪潮。“这也是属于中国产业的机会。智能驾驶领域,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美国差距不到5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弯道超车机会。”姜安说。

除了对于技术趋势的判断,在姜安看来,这同时也是属于他这样的研发型公司的春天来临。尽管当下经济正在经历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诸多企业都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姜安认为,“对我们来说,环境从未如此好过,这是最好的时代。对我个人来说,这也是科研报国的机会。”按照姜安的解释,一方面行业的大趋势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国家近年来鼓励技术驱动和自主研发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这从资金和营商环境上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帮助我们穿越了‘死亡之谷’的考验。”

姜安提到,在前期的技术和渠道积累之下,到2022年,公司就有望实现盈利。

在姜安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副书法,上面用正楷写着“中科慧眼,有我无险”。而在公司门口,张贴着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在采访中,姜安数次提到了对于未来的设想。“我们要力争成为安全出行解决方案的行业引领者,让出行更智能,更安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商业评论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