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共识:从世界文明走向全球文明

宋馥李2021-09-30 16:23

宋馥李/文 看上去,这像是语义重复的冗言。

不然!世界是国家间的,全球是全人类的。

9月27日、28日两天,孔子诞辰第2752年,172名 专家学者汇聚在山东曲阜尼山脚下——孔子的出生地,共同探讨一个高远而深邃的主题: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

很多学者在讲堂的发言上、在提交的著述里,多次辨析世界伦理和全球伦理的不同、全球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不同。

在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当下,全球文明更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应是天下观的、全球应是民本性的,这比任何时候都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追怀孔子的微言大义,能为“天下”给出什么解决之道。论坛开宗明义,期待学者们给出高见,为“礼崩乐坏”的当今世界,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微信图片_20210928222712

9月28日,辛丑年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工作人员起舞乐奏《万世师表》。

在尼山,看天下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题为“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下设“全球抗疫中的文化力量”、“文明多样性与世界融合发展”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个分论题。

春秋战国时代,囿于科学技术的局限,人们意识里“天下”,或许只是周王朝的“千里王畿”和诸侯邦国、以及周边四夷。从《大学》、《中庸》以及《公羊传》可以看到,孔子以及儒家学说倡导的天下主义精神一以贯之,孔子的思想从来不是为了一国,而是为了天下。

在今天看来,“天下”已是全球,或许还将扩展到地球之外……但“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天下观、以及天下主义精神,却是奉献给全人类的智慧。

诸多学者的论述,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判断: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17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首先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总书记首次对当今世界形势所做出的判断。

此后,总书记还在一系列场合进行了重复和强调,这样的判断,既为学术界提供了鲜活的主题,也在学术界引起了热列的讨论。

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为例,在 2017 年之前,有关大变局的 讨论只有寥寥数篇,且主要讨论的是李鸿章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2018年,篇名中直接冠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字眼的论文有 7 篇,但此后便呈井喷式增长,2019年达到80篇左右,2020年则达到100篇以上。

那么,大变局究竟是指什么样的变局?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进行了详细论述。

郭忠华认为,“百年”反映了大变局的时间参照范围,“变局”则反映了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原则转换。20 世纪是一个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极化 格局、以民族国家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格局、以西方自由民主价值为主导的文化格局和以传统工业主义为主导的技术格局。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 经济秩序主要体现为以民族国家为边界的对内经济和对外贸易。

但是,伴随着 20 世纪中后期“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新自由主义经济的运转模式和表现形式也出现根本性变革,这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即国民经济不断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樊篱而实现全球融合,民族国家的经济转变成一种超国家经济,跨国公司取代民族国家成为世界经济运转的主要行为体,民族国家政府对于自身经济的驾驭能力显著减弱。

与此同时,世界的“经济金融化”也深刻改变了这个“局”,即经济越来越摆脱与传统产业的关联,变得虚拟化,集中体现在股票、债券、基金等各种金融产品的发展上,金融化侵蚀了实体经济的肌体,使经济主体从金融业当中获得的利润,比从生产活动中获得的更多。

当金融化与全球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经济危机更加具有破坏性和世界性,这一点在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已有明显体现。

郭忠华认为,当今之大变局体现在:首先,政治维度上从“极化格局”向“群体格局”的转变;其次,经济维度上从“国家经济”向“全球经济”的转变;再次,文化维度上从“自由民主”意识形态向“多元化”意识形态的转化;最后,科技维度上从“工业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的转变。

故而,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是导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原因,它既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让百年变局同步叠加了世纪疫情,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前所未有地真切,“同呼吸、共命运”,是为当今世界的写照。

“没有病毒,国门才能正常打开。”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说,疫情正威胁着全球76亿人口的生命,分裂的世界无法应对共同挑战。中国可以传授应对疫情的方法和宝贵经验,这也需要全球合作和信任精神,真正为预防下一次大流行提供应对经验。

国家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因故未能莅会,他在视频中寄语说,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儒家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传统文化,已经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髓中了,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到了关键时刻迸发出来的力量,却是可以排山倒海的。

疫情 图虫创意-858794507785994255

中国众志成城的抗疫经验,已成为全球典范。

新儒家,全人类

1993年,费孝通写下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提出了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这是基于中华文明内在精神的话语表达,折射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整体思维方式。

在第七届尼山论坛上,这16字美美箴言,成为学者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作为儒家伦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天下大同”寄寓着儒家伦理的最高理想。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在主旨演讲环节,发出了一个重要的疑问。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人类亟需建构一种全球文明。儒家文明曾经在中原文明、中华文明和东亚文明的建构中扮演过主要的角色,又在近代以来遭受了严重的冲击。现在,面对人类建构全球文明这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儒家文明该怎么办?

黄玉顺认为,儒家文明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首先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然后完善他人、成就他人,从而创造一个良善的世界,这就是其“成己→成人→成物”的传统。

今天,人类需要超越复数的“世界文明”(the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 建构某种单数的“全球文明”(global civilization)。对此,儒家当然责无旁贷,要参与到这个建构工作中去。

儒家文明的自我完善,是由于儒学所具有的“入世”和“与时偕行”的秉性。而当今最大的“时”,就是社会历史时代的转换。世界的全球化,已经使得人类结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这样一个全球“共在”、“共同生活”的共同体,亟需建构某种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全球文明”。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再次“制礼作乐”,建构一套全球性的“礼”。

不过,黄玉顺教授认为,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本意,是说:小人同嗜,惟利是图,故而纷争不已;君子尽管所见各异,但不妨碍取得共识。这种共识之“和”,其实另外一种意义的“同”。

所以,文明对话的宗旨并非“和而不同”,而是“求同存异”,甚至应当说是“在存异中求同”,目的恰恰是求同。而这个“同”,就是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平台的“全球文明”。

共同体,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6大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他呼吁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遗憾的是,六大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很多西方国家中,只是用于国内而非国际。在国际事务上,这种价值观被丢弃一旁,更多奉行的是强权主义。

由此,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陈来认为,我们亟需从儒家学说中汲取智慧,从世界伦理迈向全球伦理,因为世界伦理是国家间的,而全球伦理是全人类的,这里的金科玉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可以落实为个人行为、也可以落实为国家行为。

微信图片_20210928222841

在辛丑年祭孔大典上,工作人员诵读儒学经典。

儒家文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有着巨大的相通性。在陈来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公平的基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发展的基础;“和而不同”就是民主的基础;“以德服人”就是和平的基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正义的基础。

上述五个价值相通的地方,也可以概括为仁道。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在今天可以有一个新的解释:仁者爱人,即“仁道”是人类最根本的共同价值……

尼山讲堂内,20场学术活动在两天的时间内密集展开,172名学者以文会友,深入交流研讨,使本届论坛呈现很高的学术水准。9月28日,在孔子诞生第2752年、在第七届尼山论坛的闭幕式上,齐聚尼山的与会学者们,发出了这样的尼山共识:

2021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同步叠加,战乱和冲突仍在持续,饥荒和疾病仍在流行,隔阂和对立仍在加深……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此洲彼洲,殊途同归。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族群,虽有肤色、语言的差异,但更有着共通的人性、共同的追求……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度人利他,爱人如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族群,虽有着地理、文化的差异,但更有着共通的伦理、共同的价值……

这需要我们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互鉴交流,消除隔阂偏见,播撒和平兼爱理念。我们坚信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坚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共享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共同创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