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练就洞察真相的“火眼金睛”

樊登读书2022-12-28 10:41

徐英瑾: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徐英瑾,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题目叫《批判性思维》。为什么我要讲《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呢?

不得不承认,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缺乏理性的世界,我们需要具有合理的思维方式,变成一个理性的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理性的人呢?因为如果你不做理性的人会有一些麻烦,你会在不同的地方掉到不同的坑里去。

比如我举几个例子,来看看大家会掉到哪些坑里。网络上有这么多的这种信息。这些信息靠谱不靠谱呢?你不能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特别是金钱,花费到那些不值当的地方上去。哪一些话是谣言,哪些话信息是靠谱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判断,会影响你对于整个社会的走向、大趋势的判断,所以你也要需要有一个理性的头脑来加以鉴别。

另外一点,就是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你要提出一个议案或者是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赞同,你就得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赞同你。“摆事实讲道理”这六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就需要批判性思维了。

这本书在美国是属于一种通识教育的教材,也就是说不管学什么科系的同学,都要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理性推理能力,这样要在生活中也能够绕开那些坑。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这个题目叫“批判性思维”,这特别需要解释。一提到“批判”这个词就容易误解了,以为是在否定你,要攻击你。那么,批判这个词,首先,批判的对象不是针对人;第二,它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否定。

批判的含义是什么呢?批判是指内部梳理和外部划界。

内部梳理就是指,我要批判的对象,它有几个门类,我怎么条分缕析把它分清楚。这就类似于,我站在荀彧的立场上分析《三国演义》里面蜀汉阵营,我就会说,主公,在蜀汉阵营里面,张飞的特点是什么,赵云的特点是什么,刘备的特点是什么,诸葛亮的缺点是什么,优点是什么,我分析给他听,这就叫内部梳理。对方有什么本事,你一样一样罗列出来,这不是否定的意思。

那么第二个就是外部划界,外部划界就是指每个能力都有自己的边界。关羽、刘备、张飞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他们的能力上限是什么,能力下限是什么,我都给你梳理清楚了。这两个工作做完了,我就完成了批判了。

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对思维本身进行批判,我们要确定思维能够触及到的领域是什么,思维的上限和下限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思维,什么是坏的思维,哪些思维是符合规范的,哪些思维是不符合规范的,也就是说要为思维立法。

批判性思维能够带给你什么好处呢?它的好处就是指,你有一种一般性的思维推理的能力,你能够灵活地使用你手头的工具,知道这种工具有很多可能的别的玩法,这样你的思维就会比别人更加通透,这是你所能够得到的一个优势。

现在我们讲下面一个话题:什么叫思想?

为什么要讲思想呢?因为批判性思维是要对思想进行评估,所以思想作为我们的评估对象,就要讲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了,那么讲到思想,我们一定要区分思想的主观面和客观面,这也就是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之间的差别了。

比如有一些属于主观的判断,我们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叫邻人偷斧,自己家里面丢了一把斧子,然后看邻居不顺眼,怎么看都觉得邻居是小偷,然后过了几天,发现这把斧子就在自己的床底下,知道错怪邻居了,然后怎么看都觉得邻居是个老实人。这也就是说,当你怀疑邻居是偷你斧子的人的时候,这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判断,你没有客观的依据。

但如果真的丢了一个什么东西,警方去调了小区的监控录像,的确发现你家的邻居潜入了你家,然后把东西拿出来了,那么这个录像是可以作为一个呈堂证供的,这种情况就不是你的主观判断,而是客观的判断。

所以要对思想进行分析和鉴别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你说的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思想有两面,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主观判断无非就是你个人的观点,客观判断是有事实依据的,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讲论证这个概念了。

为什么要讲论证这样一个概念?道理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讲的这些事情是有主观偏见的,他总是要把偏见包装成客观的判断。那事情就很麻烦了。那我们一般的公众又怎么能够鉴别其中哪些信息是主观偏见,哪些是客观判断呢?这就需要有一个思维鉴别的工具,这个工具是什么呢?要做论证,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经得起论证的检验和推敲。

那一个得到论证支持的结论是不是一定就是正确的呢?我个人认为,保不齐也是错的,因为我们人类知识的总体能力是有限的,保不齐我们现在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就达到这个水平,即使做了很好的一个论证,结论在过去几百年都认为是真的,但未来就被认为是错的。但是大家要记住,如果它经不起论证的考验,它肯定就是错的,同时经过论证考验的事项,尽管它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它真的概率会比较高。

那么论证到底是什么呢?我打个比方,论证就好像是一个旅程,这个旅程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它起点是什么呢?就是你貌似获得的那些现象性的材料,然后通过一步一步的理性推理,你要得到一个相对确实性的结论,这个结论更多是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事物的现象。你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最大的目的,就是把我们所关心的事实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来,但是在这个呈现的过程中,因为它的推理步骤必须是可检验的,是能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的,所以你得出论证的过程,也就是争取最大程度的共识的过程。

比如在法庭上,有这样的一个对话:

“证人A你怎么知道犯罪嫌疑人是七点钟进入被害人房间的?这是你的一种主观的一种臆测,还是有一些客观的依据呢?”

那么证人说:“法官大人。实际上在犯罪嫌疑人刚刚进入被害人房间的时候,我正好在看《新闻联播》,尽管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看表。”

法官说:“这好像是一个理由,我可以接受你这个想法。”

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至少要给出一个说法,来支持你刚才的信念。

好,那么现在我们关于什么是论证,好像已经有点模模糊糊的印象了,下面我们就讲什么不是论证。

1.把结论当成观点

第一就是把结论本身当成是论证,这就犯了一个循环论证的错误了。比如我说张三肯定不是罪犯,那你要给出一个论证,证明张三不是个罪犯,他说张三是一个纯洁无辜的人,既然他是一个纯洁无辜的人,他就不会犯罪。那这个论证就不是论证了,因为你的结论就是要证明张三是一个纯洁无辜的人,然后你说因为张三是个纯洁无辜的人,所以结论他是个纯洁无辜的人。

这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有时候会逃过我们的法眼,是因为有些人玩近义词的游戏,他把“无辜”换成“纯洁”,或者把“纯洁”换成“没有犯罪记录”。

或者换一个外来词来说,换成日语、葡萄牙语,但说的是一个意思,所以它不能作为一个论证的根据。

2.有诗为证

第二个叫有诗为证,中国古典小说里面经常出现,有诗为证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诗本身就是小说作者写出来的,它能证明什么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证明项羽和虞姬之间有真挚的爱情,那证据是什么呢?项羽和虞姬两个人绝别之前,项羽为虞姬写诀别诗。这个诗的根据在哪里?根据《史记》的记载。但是《史记》谁写的呢?是司马迁。那司马迁怎么知道项羽和虞姬在绝别的时间做了这个诗,他当时在场吗?他不在场,因为当时司马迁还没有出生。那么有什么人当时在场,并且以后活下来了,还把这个信息传给了司马迁呢?也没有任何文献的证明。所以诗的出现,十有八九只是一种文人的臆想,它有时候是不能够支持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的。当然某些情况下,如果你真的能够证明这首诗是某某人写的,的确是在那个时候写的,也许能够作为证据。不过你要证明这一点,就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文献学考据了,没有考据的步骤,是不能这么做的。

那么以诗为证,大多数情况不行。

3.有图为证

有图为证是不是一定就靠谱呢?我们都知道现在有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已经进步到可以模拟动画了,只要你有足够的钱、足够的技术也可以作假了。所以你首先要去考察这个图像处理技术是否运用到了这个图片里去,这当然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了。另外把图像处理的问题抛开不谈,有图也并不意味着它有真相。

比如举一个例子,你说某某明星是一个对工作人员态度非常不好的明星,然后你有图有真相——这个明星打了旁边一个工作人员一个耳光,的确这个图是打了一个耳光,但是这个图放在这里,是不能够起到论证的作用的。因为经过我的考证,这个图反映的是这个明星在一部电视剧里面演了另外一个明星,这个明星耍大牌打了一个工作人员耳光,他是演别人。这也就说明你要把一张图放到论证背景里去,你就需要对这个图的来源和它真正表达的意思进行解释,如果你不做解释,就故意把这个图直接放进论证背景里的话,这个图本身是不能构成一个论证的。

有图为证恐怕里面也是个坑,大家要小心。

4.纯粹的事实

那么第四点大家要小心的是纯粹的事实本身。纯粹的事实本身是不是能够作为一个论证的一个环节呢?也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纯粹的事实它本身没有经过打磨,没有进行命题化的处理。因为我们对于一个事实它有很多表达方式,每种表达方式,它都会满足不同的论证目的,一些与论证的目的无关的事实,纠缠进来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比如举一个例子,假设我和张三之间有一个房地产纠纷,你现在跟我指出张三有严重的皮肤过敏问题,但这和我和他之间有房地产纠纷有什么关系?他有皮肤过敏问题或者他得了什么病,这并不意味着要剥夺我对于房产相关法权的请求,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你要证明你说的这个事实和我们现在要论证的事具有话题相关性,否则就是胡搅蛮缠。

5.条件句

那么第五个就是所谓的条件句,条件句是不能够作为一个论证的。为什么条件句不能作为论证呢?因为条件句它是一个“如果……那么……”的句型,如果后面跟的事情就没有发生,没有发生的事情怎么能说呢?

比如有一个朋友想拉我去投资,让我给他出五十万块,我就问他,我为什么要把五十万块给你,他说如果我投资成功了,那么你这五十万元就会变成一百万了。我就要反问他,那如果你投资失败了,我的五十万不就一分都拿不回来了?

请注意“如果”这两个字所引导的内容,我们称之为条件句。条件句一般来说是带有一定的虚拟成分,而虚拟成分就是指它和真实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它是还没有发生的,我们的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虚拟的情况可不算事实。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如果”勉强是可以作为理由的,也就是说,如果他所指涉的那个事情是已经反复被验证过的。就如果有一种中药,它非常非常靠谱,吃了以后就能治某种病,我已经有很多的检测数据来证明这一点了,我就可以说,如果你吃了华佗先生开的这副药,你就立即可以痊愈了——立即可能说得过分了一点,可以说十天半月就没事了,那么这个“如果”也许是可以用的,但它的前提是有非常坚实的医学监测的数据,这个东西更重要。

那么“如果”本身一般来说,也不能够成为一个论证,除非这个“如果”本身,有别的事实来支持,这样的“如果”那么才有用。

6.道德绑架

那么第六类不能够作为论证的东西是道德绑架,道德绑架现在互联网上是很多很多的。比如说如果你是中国人就必须要看这部电影,这话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不去看我就不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是由我的法律身份决定的,法律上哪一条规定了要看你们公司的电影,我才是中国人,这完全是搞一个道德绑架。

7.替罪羊的心理

还有第七类不能做论证的东西就是替罪羊式的解释。替罪羊式的解释为什么也不能做论证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替罪羊,我前面举的那个例子叫邻人偷斧,就是个替罪羊的思维。

假设丢斧子的这家人家里真的很穷,古代的生产力落后,有一把上好的精刚制造的斧子,砍什么都特别顺手,有可能村里面人都嫉妒,然后我丢了,丢了以后我被老伴骂,被家里人骂,我觉得挺丢脸的,我就急于要找替罪羊,我就发现隔壁那家人没事就盯着我这个斧子,我出去上山砍柴的时候就盯着这斧子,所以我就很容易把那一家人当成是替罪羊,满足我心里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感,因为斧子丢了,我总要找个答案,然后我往那个方向拼命找证据,到最后发现冤枉别人了,在冤枉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加深两家之间的矛盾,所以这个替罪羊的心理一定要克服,一定要冷静地想一想,他偷你的这个斧子的客观概率到底有多大,不能够根据一些表面的现象来做出推理。


二、什么是定义?

现在我们已经讲清楚什么东西不是论证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什么是定义。为什么要讲定义呢?因为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对象是一个思想,思想当中最有分量的东西是论证,论证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呢?论证是由判断构成的。判断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呢?是由词项构成。那词项的含义边界怎么来确定呢?它就是定义了。如果我们把定义这件事给做差了,那么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就要谈一谈什么是定义。这就像如果用砖头来做大厦的话,如果你做大厦的这一批砖头质量都有问题,那这个大厦肯定好不了,所以一定要从砖头的质量上开始进行源头把关。

所谓定义就是要确定词的内涵或者是外延,所以我们首先要讲清楚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各自是什么。

外延就是指这个词所指涉的具体的事物。比如红色这个概念所指涉的外延就是指红色的具体的东西,比如红领巾、红色的轿车、红色的血、红色的花,这都是红色这个概念的外延。

那么它的内涵又是什么呢?这就是用一些更加抽象的概念来说清楚,你要定义的这个目标概念它的含义是什么。比如你要对红色要进行一个内涵的定义,你会怎么说呢?红色是人类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光,这就是个定义。

好了,讲清楚定义大致是什么意思,我们就要对定义的种类进行讨论。那么定义的种类大致有哪几种呢?

1.列举定义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枚举定义或者列举定义,这个定义就是把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外延一个一个指出来,那么这种定义主要是用来定义那些外延的对象有限的事物。就比如说你要去定义“五虎上将”这样的一个联合名词,那你就把这五虎上将的名字给报出来,相对来说,它的人数是有限的,很快就能报完。

但是如果你要定义的这个东西,是一个不可能把它的外延全部列举出来的概念,你就不能做枚举定义了,那怎么定义呢?

2.诉诸内涵

这种定义只能够诉诸于内涵了,那么诉诸于内涵实际上也会碰到一些问题,这需要你比较抽象的思维能力。比如要对人这个概念进行内涵界定的话,既然不能够把所有的人都枚举出来,你就要找到比人更加抽象的概念,比人更抽象的概念应该是动物,但是人又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它和别的动物不一样,所以你要把动物这个更加抽象的概念找出来,然后找到人的特点,这个特点本身也很抽象,就是会思考,人是会思考的动物。当然也可以说,人是会说话的动物,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定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定义来锁定人的内涵。

那么定义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在论证中,定义能够起到这么几个作用:

1.告知词语的通常含义

第一个是告诉大家就是有一些语词的通常含义是什么。什么叫语词的通常含义?就是约定俗成的含义,或者说是字典含义,为什么约定俗成的含义我们还需要告知,别人是不是已经知道了呢?这不一定,因为有一些词因为受众本身的知识局限,对他来说可能是新知识,虽然对于你来说是约定俗成的。

比如你跑到复旦历史系去读书,然后历史系的老师说,这几年的秦汉史研究,咱们国家发生了一场简牍学革命,同学们听了就问什么叫“简牍学革命”?这几个汉字都写不出来。老师就在黑板上就写出来了,“简”就是竹简的“简”,“牍”就是文牍工作的“牍”,木牍的“牍”,那么“简牍学革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我们对于秦汉史的了解,不能够光看《汉书》《后汉书》这些公认的正史的史料,我们还要看最近从土里面挖出来的那些简牍,这样一解释以后你就明白了,简牍学就是指通过对出土简牍的研究,来进行历史复原的一个专业的史学研究方向,这叫简牍学,我这样定义以后你就懂了。但是这个定义是一个通常定义,就是指在学术圈子里面,大家都这么认的。那么在论证的过程中,我们保不齐就会碰到这样一些抽象名词。

2.约定词语的特殊含义

定义的第二个用处,就是约定语词的特殊含义,因为保不齐在某些语境里面,有些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比如“芒果”这个词,它指的是水果,但有些人所说的“芒果”是指湖南卫视。

3.消除歧义

在论证当中,引入定义的第三个目的是消除歧义。关于歧义是分成三类:

第一类就是语义歧义,就是一个语词它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比如说一个人冷冰冰的,你既可以指他的身体冷冰冰,也可以指他的脾气冷冰冰,到底是哪一层冷冰冰呢,这在语义上“冷冰冰”就有歧义了。

第二类歧义就是所谓的组合歧义,就是一个命题的表达组合方式会让你产生不同的解读方法。比如某某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的一个球员,这句话里这个“最好的”到底是指这个球队,还是指这个球员,不同的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歧义。

第三类歧义就是句法歧义,就是这个句法结构本身就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能够让你对它产生不同解读的可能。比如我们看到“和”和“或”这两个词的组合,就会导致很多的句法歧义。比如大家看到公示栏里面写着:如果到加拿大旅行要办证照,你需要携带出生证或者是身份证和其他带有照片的、能够证明你身份的证件。

那么这句话听上去就有点难懂了,它有两种解读方法:第一种解读方法是我带身份证或者出生证当中的一种——这是句子的前一半,后面一半是其他的能够带有我照片的、证明我身份的证件;第二种解读,首先要带我的出生证,或身份证加上其他的带有我的照片的、其他的身份证明的材料。这两种解读是不一样的,按照第一种解读和第二种解读,大家可以自行想一想自己要带的材料,显然准备的范围是不同的。

那么正因为法律文书当中的一些句法歧义可能会造成很多执行上的争端,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定义环节把这些歧义消灭掉,以便消除未来执行上的隐患。

4.用于说服

那么定义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用于说服。就是一个好的定义更有利于说服别人,比如如果有一个医保方案需要得到民众的理解,那么这个医保方案背后,可能是政府在出资的,那这件事该怎么说呢?你如果说是一个由政府掌控的医保方案,可能就有一种感觉,让民众觉得自己的人身自由被控制了;但是你如果换一个讲法,说由政府支持的医保方案,听上去就让人觉得,政府都在支撑着我们,使得我们生活过得更好,这样一种说法,就可以使得一个方案更容易被通过。

也就是说,恰当的定义能够改变人们对于事物的情感体验,有时候是有利于你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的。


三、错误的论证形式:修辞泛滥

那么说完了定义,我们就要说修辞了。那为什么要说修辞呢,刚才我已经说过在定义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定义的情感色彩,你就可以使别人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那么这就牵涉到修辞的作用了。

那么修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修辞的真正含义就是指,你不但要把道理讲通,而且要把道理讲漂亮,你要让道理讲得别人听着舒心,这就叫修辞。

那么《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它花了一定的篇幅来讨论修辞,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修辞该怎么做,那么由此,作者就提到了这样的一些知识点。

1.委婉语和粗鄙语

第一点就是委婉语和粗鄙语的使用,也就是说很多词的使用,只要你说得更加委婉,而不是那样直接,就能够起到提高用户的心理体验的目的。

比如你如果是个卖旧车的汽车经销商,你如果要在网站上经销自己的车,你的网站最好不要叫旧车网。我就有几个主意了:一个主意就叫二手车网;那么如果你卖到网上的这些车,不是一般的旧车,而是旧到很旧很旧的车,那我再给你个建议,叫经典古董收藏网,放几辆经典的古车,这样就有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了。

当然我也不得不指出这种婉转语在历史上,也起到了一些很坏的作用。比如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计划就被称之为“最后解决计划”,他没有提到屠杀这些词,给人的感觉就非常中性化,这也是很多文件为了掩盖一些罪行的时候所使用的行政用语,那么历史文件的解读者在遇到这些文件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2.闪烁其词

那么第二个修辞技巧就是闪烁其词,它也是一种修辞技巧,我们使用这种修辞技巧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使得我们的论证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闪烁其词”的运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掩盖一个比较的参照系,比如我们在使用很多形容词的时候,实际上都是有个比较的参照系的,当我说乌鸦是一种聪明的鸟的时候,我十有八九不会把乌鸦和诸葛亮比,诸葛亮的智慧乌鸦永远都比不上,那么我是拿什么和乌鸦比的呢?显然是麻雀一类的动物,我是指和它同段位的鸟类里面,乌鸦是个聪明的鸟类,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把这样一个隐蔽的参照系说出来。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些人故意闪烁其词的话,他就会把隐蔽的这个参照系给去掉。

比如举一个例子,有些人会说,这个公司的业绩最近增长了百分之四十,这个话是很含混其词的,百分之四十是指和哪一个时间段相比?最近又是什么含义?有些人认为最近五年是最近,最近五个月也是最近,这个差别可就大了去了,那么通过含混其词,有些人就可以做到把有一些关键的信息加以隐蔽,使得你能够绕着他的思路走,所以我们在看别人的论证的时候,心里也要小心。

3.贬低语

那么另外一种就是贬低语,贬低语也是一种修辞的方法,它的一个要点就是通过侮辱性的语言,或者是暗示性的侮辱性语言来贬低对方的成就,但这完全是一种修辞的力量,它本身并没有基于事实的根据。比如说有一个人他专门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那么你可以用中性的语言来表述这件事实——他是一个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专家;但是你可以用一种侮辱性和贬低性的语言说——他不就是一个只会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所谓的专家吗?同样一件事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出来,就能够起到带节奏的作用。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在书面语当中,贬低性的语言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加上引号。比如我是一个要嘲笑《围城》里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人,我就说方鸿渐在英国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当我说“博士学位”做一个双引号的时候,就表示了我对于这个“博士学位”本身的含金量的怀疑和贬低。这也是对别人的身份加以悬置或者攻击的一种修辞手段。

4.嘲讽

那么第四种修辞性的手段,就是嘲讽了。嘲讽就是通过某些比较直接和粗鲁的方式,来贬低对方的地位,比如说“如果你的话都能信,那母猪都能上树了”,这就是一种非常粗鲁的攻击方式。

5.修辞性类比

那么下面我想稍微谈一下的是另外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叫修辞性的类比,也就是通过比较来体现自己的某种优势地位,或者是指出自己的对手的某一些劣势性,这样的一种比较,实际上是具有修辞性的,正因为是修辞性的,所以它有时候在理据上是不足的。为什么是理据上是不足呢?

举一个例子有人说,你看隔壁的那个小张,这次考试他的成绩排名在年级中提高了四十名,你为什么就提高了一名呢?但是他忘了这两个同学之间的基本起点,那位提高了四十名的同学,他本来是年级组倒数第八名,所以他提高四十名是很容易的,而这位只提高一名的同学,他本来就是年级组前十名,提高一名实际上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种修辞性的表达,能够给一个好同学一种不必要的压力,相反却给予那个后进的同学很大的精神动力,但后面这种比较的原则其实是不合理的。

另外一种体现就是平均数,有些人经常被平均数这个概念所迷惑,总觉得平均数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如果有两个人的工资,一个人的工资是一百块,一个人的工资是一块,那么它的平均数大致是五十块稍微超过一点点的水平,但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中,没有一个人是拿到五十块的,要么就是拿得多,要么就是拿得少,但是如果你拿这个平均数作为一个参照系的话,就可能使得大家产生一种错觉,就是很多人都是聚集在这个平均数上,但这个错觉仅仅是一种错觉而已,所以很多的修辞性的话语都是建立在这种错觉上的。

6.李代桃僵

我们再讲讲下面一种修辞,这就是所谓的李代桃僵。

当有人在论证当中,他没有一个好的论证,但是他找了另外一个替代性的论证,来替代论证匮乏的空位,但这个替代性的论证的质量也是很差的,只不过有一些吓人的名头,把人暂时吓住了,这就叫李代桃僵。

比如有人就说某某药有很好的药效,人家就问依据是什么呢?他说根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报告,这药就是有很好的药效。但是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报告到底是谁写的呢?它的根据是什么呢?它到底是出现在哪一本医学论文的杂志期刊上呢?或者说这篇文章是不是在很多年前发表的,现在已经被推翻了?他都没有给予更加详细的情况说明,这种情况就是叫李代桃僵。

7.重复

那么第七种修辞的手段,就是重复了,重复是什么意思呢?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就是“重要的话要说三遍”。重复本身就会带来一种力量,很多人就是不停地重复相同的信息,会让受众得到一种所谓的错觉,就是一个信息重复很多遍,就意味着这个信息被很多人持有,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误以为这个信息就是对的,所以重复本身是一种修辞力量。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各种各样的修辞形式了,现在我们就要讲一讲,这种错误的论证的形式——也就是修辞泛滥。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很多人把各种各样的修辞方式加以包装组合,故意制造出各种各样错误的推理方式,我们现在就要把这样的推理的方式加以罗列。这都与修辞是有关系的。

1.诉诸同情的论证

那么第一个就是诉诸于同情的谬误或者是诉诸于同情的论证。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比如在有些情况下,明明应该是讲道理的时候,他跟你讲感情。比如有一个女性罪犯她犯罪了,应该被判五年或者是六年,但你就谈她现在如果被关到监狱里了以后,孩子该怎么办呢?她的丈夫早就和她离婚了,那么她的孩子由谁来进行抚养呢?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个罪犯的子女该怎么对待的问题,应该有相应的社会救济手段,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一个免罪的理由,所以情感和理由两者之间,它不能够混为一谈。

但不得不承认,人是情感的动物,所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种诉诸于情感的修辞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打动一些人,也是能够起到作用的。

2.诉诸愧疚的论证

那么第二种就是诉诸于愧疚的论证,诉诸于愧疚的论证和前者其实是大同小异的,也是诉诸一种特殊的情感,也就是愧疚。

比如我和别人要争一块房产,其实我有很强的法律理由来证明这个房产应该是我拿大头的,但是诉诸于愧疚论证的执行者就可以这样来说服我,放弃我应该得到的法律权利。他说,徐教授,你家里已经挺有钱了,和你争的那个张家,他们家里真的是非常没钱,而且他们的家里面是有一个儿子,他得了很严重的肾衰竭,需要用钱来治病,他们想把这一部分房产兑成钱,能够解决家里面的治病的难题。我一听恻隐之心就上去了,就放弃了我应该拥有的法律责任。

我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处理的一个正确的君子的方式是争取自己的法律权利,但是以额外补助的方式,把对方所需要的救济的钱进行补足,这样就可以做到情和理之间的协调了,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些私见。

3.诉诸于同辈的压力

那么第三个与修辞有关的错误论证形式是诉诸于同辈的压力,也就是说大家都这么看一件事,如果你不这么看,事情就比较麻烦了。有时候就会碰到这种情况,就是如果一个单位要通过面试要招一个新人进来,如果大家普遍觉得这个新人不错,但你觉得这个新人有问题,你说这个话就会要面临很大的压力,好像你要故意和其他同事作对,但实际上,你是有你自己的理由,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4.诉诸传统

那么下面一种与修辞相关的论证谬误,就是诉诸于传统的谬误。很多人讲话的一个根据就是传统上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比如一个孩子,他到底是不是要离开父母到远方去打拼呢?既有正方的论点,也有反方的论点,有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另外一种说法叫游必有方。这听上去也都有道理,这就说明经典圣贤的话,它彼此之间有矛盾,既然有矛盾,你引用这一条或者那一条,就有一些主观性和任意性。另外传统也不一定是对的,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托勒密说的话一定是对的吗?如果他们说的都是对的,那么哥白尼、伽利略说的话就显然是错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是要通过和传统做斗争,然后才能获得胜利。

不过尽管如此,人类能够成为万物之灵,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从传统中获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用不着什么事情都是从头开始学,也就是说,如果传统中获得的知识没有明显的逻辑矛盾,并且也是长期实践行之有效的,那么我就继续按照传统来做,但是如果遇到了传统中的说法自相矛盾,或者说传统中的一些说法,和我们新获得的一些观察材料产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时,我们就要极为谨慎地对待我们的传统了。

5.诉诸注意力的转移

那么第五种谬误就是注意力转移的谬误了,什么叫注意力转移的谬误呢?这就是说在变戏法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魔术师旁边肯定有个漂亮的女助手,漂亮的女助手就是转移大家注意力的。在论证的时候,有些人也会变出类似一些“漂亮的女助手”的转移注意力的工具。

比如说在美国小布什总统当政的时期,美国发动了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有人问:“你凭什么发动战争?”他说:“萨达姆制造出了大杀器。”结果联军是刨地三尺,也没有找出大杀器。人家就问:“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他说:“萨达姆是一个暴君,残酷镇压境内的人民。”但问题要点是,你前面说的这个话,好像不是说这个,你说的是萨达姆在制造大杀器威胁美国,现在我们没有找到大杀器,你怎么扯到另外的事情上面去了,这就叫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很容易让一些健忘的人掉到坑里面去,被论证的组织者牵着鼻子走。

6.强行合理化

那么第六种就是所谓的强行合理化。就是指一件完全不合理的事情,你找一个极为牵强的框架来把它合理化了。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偷被警察抓到了,警察就问他,你干吗要偷东西呢?那小偷想了想,我偷东西的理由非常简单,人生就是一幕大戏,有很多人扮演警察,比如您,但我想总得有人来扮演小偷吧,我就来扮演小偷,所以我偷东西了。这就是强行合理化。

7.以错对错

那么第七种谬误就叫以错对错。以错对错是什么意思呢?就比如有一个人,他的自行车被人偷了,他觉得报案太麻烦,他看了看别人的自行车,这辆不错,就把别人的山地车骑走了,还觉得赚了,比原来的车好——反正这个社会对我不公,我对社会也不公,我以错来对错。

那么在论证中也是这样,有人在论证中胡搅蛮缠,你既然胡搅蛮缠,我也胡搅蛮缠,但这个做法,实际上对于建立一个理性公开的信息交流场所是非常不利的。

8.诉诸不良品性

那么第八种论证的谬误是指诉诸不良品性。什么叫诉诸不良品性呢?就是指张三的话你不能信,张三这个人他的品性是不良的,不良品性的人,你怎么能够相信呢?诉诸不良品性的论证方式很容易制造社会上的各种的戾气,让人们没有办法进入平等的、友好的信息交流。

9.发生学谬误

第九种就是所谓的发生学谬误,就是对一件事情发生的源头进行考量,如果这个源头是荒谬的,那么由此所导致的结果也都是错误的。举个例子,牛顿是一个基督徒,他去搞物理学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宇宙中有和谐的规律,这些和谐的规律能够证明上帝是一个非常伟大的钟表匠。

也许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和他是有分歧的,但是因为你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你就否定了牛顿基于他的宗教信仰所做出来的所有自然科学工作吗?你就不学习物理学、牛顿物理学,就不学习微积分吗?这是非常荒谬的。

他有他的想法,但是最后的想法所得出的结果进入了公共的知识领域以后,就和他原始想法的特殊性相互脱节了,所以你一定要搞清楚源头和内容之间的区别。

10.稻草人谬误

那么这是第十种我要讲的谬误,就是稻草人谬误。稻草人谬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释,就是把别人的观点曲解成别人所不认可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稻草人”,然后予以一种攻击,实际上你攻击的这个“稻草人”,别人从来就没有说过这个观点。

比如某个医生说某个药有一定的疗效,你非要把他的观点误解成某某药是包治百病的,结果什么病没有治好,就反过来去攻击这个医生,这种态度就是基于这种稻草人谬误的。

11.虚假两难境地

那么第十一种就是虚假两难推理。这就类似于电车难题,我在开一辆火车的时候,发现这火车前面的铁道上绑着一个人,我轧过去这人就死了,我现在火车只能够转到右道,这右道有三个人绑在火车铁道上,所以我只能够在杀一人和杀三人之间选择,这两个选择都不是我想做的,这是非常困难的,左选右选都是错,这叫两难推理。

那什么叫虚假两难推理呢?就是实际上我的情况没那么糟,不是左选右选都是错,我也许还有第三条道可以走,比如我这个火车有一个神奇的倒车功能,我可以瞬间倒车,你就不和我讨论这种可能性,非要我在左选和右选之间选,这就叫虚假两难推理。

举个例子,比如某一个小村镇,它要引入一个工厂,那么有些极端环保主义分子,他就给大家提供了这种虚假两难推理:一张图上画的是现在小村子和谐美丽的场面,另外一个就是引入这个工厂以后臭水横流的场面,你要在这两者之间选哪一种?

实际上有第三种可能性被极端的环保主义者忽略了,就是工厂它进驻了这个小村镇,但是这个工厂执行了非常严格的废水排放和碳排放的标准,它使用了非常昂贵的净化设备,所以对于环境的破坏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处在可控的状态,同时它为这个小村镇带来了海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小村镇的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从事他们所想要的生活,这种第三种可能性他就没有说。

所以一句话,面对虚假两难推理,我们要开动自己的脑筋,想一些别的可能性。

12.虚假完美主义

那么虚假两难推理下面,还有一种叫虚假完美主义。什么叫虚假完美主义呢?这种虚假的完美主义用中国的成语来说,就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们要为那个完全的百分之百的完美状态拼尽最后一口力气。

比如我叫一个学生交一篇论文,但是他说我交不了,为什么呢?我做的东西还没有尽到完美,所以我现在交不出来,我什么时候把它做到完美了,我就把它交出来。这就是虚假完美主义,因为完美的状态,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中才存在。

13.划界谬误

那么接下来一类谬误就叫划界谬误。在现实生活中,标签它所对应的对象彼此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到底什么是上海人、新上海人、老上海人?这必要条件是什么?又比如说富人的标准是什么?中产和富人之间的界限,是不是很清楚?这都是非常非常模糊的。生活是一团流,流之间是没有清楚的界限的,但是我们在语言标签里面却要制造这样虚假的标签,制造虚假的一些界限。

14.滑坡谬误

下面一个谬误,就是所谓的滑坡谬误。滑坡谬误是什么意思呢?是把某一些迹象过于夸大了。这就好比说,有一个同学,他有成绩滑坡的迹象,有些父母就过于焦心,觉得他从此以后就没有希望了,但是一般意义上的这种成绩起伏,也是非常正常的,不可能一直好。

当然防患于未然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防微杜渐也是一种我们需要鼓励的一种思维倾向。但是因此弄得杞人忧天,见风就是雨,过分神经质,那也就非常不值当了,所以这还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我们要在防微杜渐和以平和的心态过好每一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15.举证责任倒置

下面一种谬误,就是举证责任倒置。举证责任倒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有时候,是需要对一个结论提供证据的,但这个证据应该由谁来提供呢?一个基本的主张叫谁主张谁提供,谁主张谁举证,谁要给出这个结论,谁来给出这个证据,我认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当然有时候会有些变通。但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人就是要举证责任倒置,就是明明是他主张的观点,但要你来提供证据。

16.乞题

还有一类错误叫乞题。什么叫乞题呢?也就是说你的论点,本来是需要得到一些前提的证明的,但实际上你在你的前提,或者你的论证过程当中,就把你的一个论点给预报了,这就使得你的论点被非常自然地导出了,但这是不对的,因为你的这个论点本身是需要被证明的,而不能够出现在证明的过程当中。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现在都是二胎、三胎时代了,家里如果买了块蛋糕,大宝、二宝、三宝都要吃,然后就要切蛋糕,大宝切了二分之一给自己,余下的给二宝,三宝。二宝、三宝都不乐意了,说:“你做大哥的没大哥样,为什么给自己留二分之一那么多?”大宝说:“因为我比较聪明,聪明的人要吃更多的蛋糕。”二宝、三宝就问:“大宝你凭什么说自己比较聪明?”大宝:“你瞧,我现在切了二分之一的蛋糕给我,我拿到了最多的东西,只有聪明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证明我比较聪明。”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乞题,就是要把证明的结论放到证明过程当中去。

现在我们讲了一大堆错误的论证形式,大家听了以后都觉得论证好难,一天到晚都是坑。下面我们就要讲讲正确的论证形式了,要讲讲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


四、正确论证形式: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

正确的论证形式里面,首先要讲到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特点是,如果这个论证的前提都是真的,而且你的推理过程没有出任何岔子,那么这个绝对就能够保证论证的结论也是真的。请注意这可以用绝对保证,否则就不是演绎推理了。

比如典型的三段论推理:凡人都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是苏格拉底必有一死。

那么凡人都有一死,这个前提如果是真的,苏格拉底是人这一点也是真的,那么这两个前提合在一起,就能够自动地衍生出第三个命题的真——就是苏格拉底必有一死,这一点你百分之百肯定。

那么在讲到前面那个推理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三段论了,三段论就是三句话构成的一个论证:第一句话是凡人都有一死,第二句话是苏格拉底是人,第三句话是苏格拉底也是有死的。那么一般而言,这个第三句话就是所谓的结论了。

第一句话是叫大前提,第二句话叫小前提,第三句话叫结论——那么这里面我们就要讲到一些三段论推理所要用到的一些抽象名词了。

在结论这里面,我们会出现一个主词和一个谓词,那么这个主词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然后谓词是什么呢?必有一死。那么这个主词和谓词,它们各得到一个名称,在结论里面出现的主词叫小项,在结论里面出现了一个谓词叫大项,小项指的就是个特殊的事物,大项就是对于这个特殊事物最后所给的一个最大的归类下的一个最大的标签。那么在小项和大项之间还有一个词叫中项,中项是什么呢?中项是在结论里面没有出现的,却在前提当中出现的词项。那个词项叫中项,大家来想一想这个中项是什么。

我再把三段论说一遍:凡人皆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必有一死的。大家想一想,哪个词在结论里面没出现,但前面就出现了?是人。所以人就是这里的中项,中项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它起到的作用就是个过渡的作用,它要把小项和大项之间联系在一起,但中项不能够出现在结论里。

那么讲到这种三段论的论证以后,我们就要判断哪些三段论的论证是无效的、错误的。

这个三段论推理大家可以听一听,这个推理它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的:第一句话是所有的猫是动物,第二句话是有的动物是不吃荤的,第三句话是有的猫是不吃荤的。

你觉得这个推理你能够接受吗?那么如果你觉得这个推理有点违背你的直觉的话,我得恭喜你了,看来你的逻辑直觉是不错的。

现在我们就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它为什么错。因为这个推理,它破坏了一个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指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现在我们碰到一个很麻烦的词了——“周延”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一个词有它的内涵和它的外延,它的内涵就是用其他的更抽象的语词来定义这个词,那么周延就是这个语词所指设的具体的对象,把它的外延全部暴露出来,就是这个句子要有一个机会,让这个词所指设的对象全部都暴露出来,这就叫周延。

那我们怎么样把一个概念所提到的所有外延性的东西全部暴露出来呢?难道我们真的要枚举?比如我要说“猫”这个概念要把它周延出来,我要把所有的天下的猫全部给指一遍?如果这样的话我岂不累“死”了?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来告诉大家,在逻辑学里面,让一个概念周延,并不真的要把它全部枚举出来,因为谁都知道这是做不到的,你只要做出这个意思,做出这个姿态就行了。

比如你说所有的猫都是有死的,你看“所有的”这样一个量词加上去了以后,和猫合在一起,你就指涉了所有猫的个体了。

现在我们就说前面的那个论证,它犯了中项没有被周延的错误,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现在把这样一个三段论,重新再复习一遍:第一句话是所有的猫都是动物,第二句话是有的动物是不吃荤的,第三句话是有的猫是不吃荤的,也就是结论是有的猫不吃荤。

那它的小项是什么呢?显然是猫。那大项是什么呢?是吃荤。这个中项是什么?大家应该想到的是动物,那么动物这个概念它至少要周延一次。

我们首先来看看它在大前提里面周延了吗?大前提是所有的猫都是动物,猫这个概念被周延了,但动物没有被周延,因为它没有提到所有动物应该是什么,所以没被周延。

第二个命题是有的动物不吃荤。第二个句子里面动物也没有被周延,因为它说的是有的动物,也没有说所有的动物,所以动物没有一次得到周延。这就意味着什么呢?三段论推理就不成立了。这就是一个很小的例子,来证明哪些三段论推理是不靠谱的,判断三段论是否合理,方法是很多的,我只是讲了其中的一条。

那么现在我们要讲的另外一种推理叫非演绎推理。非演绎推理的特点就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必然的,它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它并不一定保证前提的真可以百分之百落到结论里面去。

1.从一般到特殊

那么非演绎推理,它也有好几种类型,那么第一种类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

比如你说四川人都是爱吃辣的,上海人都是爱吃甜的,这是一个一般性的描述,那么小张是四川人,小芳是上海人,所以你就推出了小张爱吃辣的,小芳爱吃甜的,这就是个特殊的命题,这种一般到特殊的转换,实际上是有一定差错的可能。因为你有可能碰到一个比较特殊的四川人,一个比较特殊的上海人,他们的口味和一般人是不一样。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推理也许都是靠谱的。

2.从特殊到一般

那么第二种情况是从特殊到一般,比如你看到这只鸟会飞,那只鸟会飞,张三家的鸟会飞,李四家养的鸟会飞,动物园养的鸟大多数都会飞,于是你就推出天下的鸟都会飞,这个结论也是具有或然性的。因为实际上有很多鸟是不会飞的,鸡也算鸟,但大多数鸡不会飞,企鹅也算鸟,企鹅不会飞,已经灭绝的渡渡鸟不会飞,还没有灭绝的鸵鸟也不会飞,实际上还是有不少鸟是不会飞的,但是会飞的鸟还是占据大多数的。

那么为了使得在这种情况下的归纳推理,它的结论比较可靠,你就要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样本,这个样本首先它的样本规模要比较大,不能光看两三只鸟;同时样本的取样范围应该比较丰富,你不能老看你家门口的鸟,要看看动物园的鸟,要看看非洲的鸟,南极洲的鸟,取样一定要比较丰富。

当然在样本的采集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麻烦就是自建样本,就是为了印证某一个观点故意制造某一个样本,然后就构成了左手印证右手的问题。比如你要证明某某药的所得到的疗效是比较好的,你的样本完全就是那些本来已经吃了这种药,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疗效的人,那这样的一个样本就没有很大的说服力了。

3.从特殊到特殊

第三类是从特殊到特殊,从特殊到特殊也是可以建立起非演绎推理关系的。那就是所谓的类比,类比是什么推理方式呢?就是两类事物之间它有一个相似性,因此你就把一类事物的属性投射到另外一类属性上,通过这种相似性来构成了这种论证。

那么相似性的论证有时候是靠谱的,有时候明显是不靠谱的。比如你说张三和李四都是我们学校的三好学生,因此在张三和李四之间建立了某种类似的关系,正因为有这种类似关系,你是不是就可以把张三的所有都投射到李四身上呢?那么有些投射我们认为是合理的,有些就是不合理的。比如张三他成为三好学生,他学习成绩好,就是因为他善于管理时间,那么你会估测李四也是个善于管理时间的人,这种推理大家会觉得相对来说比较靠谱。

什么推理是不靠谱的呢?你发现张三的鼻梁比较挺,你就认为李四的鼻梁也比较挺,大家就会觉得这是很不靠谱的,因为三好学生和鼻梁是不是挺,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什么很明显的事实性和因果性关联。

所以要保证我们要比较的信息有关联,是我们要做类比论证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条件,否则就是胡乱类比。


五、信息来源的整体鉴别

讲到了这一步,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就是信息来源的整体的鉴别的问题。就是一个人他即使了解了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的所有技术,但是他如果生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他所得到的信息是被系统性地喂料来获得的,那么这样的一些推理工具也会成为没有用武之地的工具了,因为你用的材料都是错的,你这些工具再好也没用。

问题是信息来源本身,你是需要鉴别的。

那我们怎么样有能力来看出哪些信息是刻意喂给我们的,哪些信息是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呢?无非就是这样的一些步骤:首先一个步骤是要考察断言的来源。来源也就是说,如果你获得的信息的来源是个具有欺骗性的网站,这个网站已经被很多人举报过了,名声很臭,那么你所获得的这个信息的质量相对来说是有问题的。

讲到这里了,爱动脑筋的朋友就会想到我前面讲过一个谬误,叫发生学谬误,就是你不能根据一件事情的来源判断它内容不行,牛顿是出于宗教的目的研究物理学的,但我们无神论者也可以接受研究的结果,你现在又自食其言,说一个网站如果它本身就是个骗人的网站,那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的内容就不能信。

如果你想到这一点,就说明已经上了批判性思维的正道了。但是我要说这两者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牛顿他虽然是基于宗教的目的从事科学的研究,但是宗教只是一个远因,并不是一个近因,大家要知道,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动机的时候,有些动机是深层动机,有些是一种比较浅层的或者比较近的动机,这种深层的动机不会对于他当下的研究产生影响,他自己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写数学的物理学的书,是他的私人的动机,并不构成他的论证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它只是偶然的一个附加的产品。

但是骗人的网站是不一样的,它的目的就是从头到尾骗你,这个恶意是从头到尾的,这种满满怀有恶意的人制造的网站的信息,你信你就倒霉了。所以关于一个人品行的考量,在辩论中会起到一个非常微妙的作用,我们既要反对诉诸于人格进行攻击,对别人贴标签——因为你是坏人,所有的话都不信;但是你也要重视有一些习惯性的一种惯犯,他的确说的话是不值得信的。

第二个是检查断言内容的内部结构,要来进行比照,这种比照也有很多很多的出发点。

第一种出发点就是我们的个人经验中,有一部分还是比较靠谱的。就像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里面说的那句话:“我肯定,我维特根斯坦从来没上过月球。”有些过于违背个人经验的事情,你可以不信。

第二就是和一些背景知识相互违背的事情,你可以不信。这和个人经验有点相关,但是和个人经验的直接冲突不同,它和你的背景知识冲突,不是和你的经验内容冲突,而是和你的经验所在的整个知识场冲突。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寻找利益相关点。寻找利益相关点主要是针对广告,有一些广告它明显是有一些利益相关的,这些利益相关在相当大的一个程度上会影响你对这个广告的可信度,不过这也冒出了一个问题了,如果某明星带货,同时为某一个食品和保健品代言,他显然是有利益相关的,那么我们到底信还是不信呢?我觉得这还是得两说,你要对这个明星他本身的为人要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同时你要考虑到他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是不是非常严厉,所以这些具体的问题,只能留给广大的朋友们,在具体的环境中自行判断了。

那么《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它所牵涉到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一书在手,大家可以绕过很多人生的坑。

那么这本书它一开始提到了什么叫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这个词不能从很多俗成的意思理解成攻击、否定,它是内部梳理和外部划界的意思。

然后我们就讲到了很多的不同的批判性思维的工具,我们讲到了论证的大致形式,我们讲到了怎么样对语词进行精确的定义,我们也讲到了修辞是什么,什么是好的修辞,什么是坏的修辞,修辞可能和错误的推理形式相互结合,造成怎么样的一些推理谬误,我们大致都了解了。

我们又讲了正确的推理应该怎么做。正确的推理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演绎推理,在讲演绎推理的时候我们重点讲了三段论,讲了三段论的小项、中项、大项是什么意思,讲了哪些三段论的推理肯定是错的。

在讲到非演绎推理的时候,我们讲到的实际上是三类,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另外一类是从特殊到特殊,如果是从特殊到一般,就是归纳推理,从特殊到特殊主要是指类比推理。

那么我们讲了那么多的工具、方法论,大家会觉得很乱、很琐碎,在日常生活中怎么用呢?这就是个大问题了,我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少同学虽然都学过批判性思维的课程,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仍然会对不同的问题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推理,它并不是演绎推理,而是一种所谓的非演绎推理,那么在非演绎推理的时候,大家会受到很多背景知识的影响,那么背景知识的影响,因为不同的人他生活的初始条件不同,就很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分歧了。

但是我不管我们的背景知识有多大差别,有一些基本的论证的规则,我们都要进行,比如我们在论证的时候,不能人身攻击;又比如举证责任倒置的错误就是个错误,谁主张谁举证,我的主张我为它背书,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合理公平的一个要求;又比如说稻草人谬误,我的观点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你把我的观点说成很荒谬的样子,然后攻击那个观点,我肯定不会为你的观点埋单的。

所以尽管我们因为世界观的不同,在很多问题上会有分歧,但是这样一个基本论证的谬误的形式必须被认为是谬误,我相信如果这一点大家都要否认的话,一个理性的公共舆论场的形成就会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了。

那么今天我们这次节目也即将到达尾声了,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今天的这一期节目了解了一些思维的基本工具,绕开思维过程中的一些坑。也希望大家能通过对于《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这种学习,提高大家的思维鉴别能力,有助于各位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欢迎大家点击节目右上方的分享按钮,把这一期节目当中的内容分享出去,如果你觉得这一期的内容的确能够给你带来帮助的话,你也可以让更多人得到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樊登读书】栏目稿件,未经授权,禁止搬运。纸质图书,请关注【经观商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樊登读书】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