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3日讯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九年发布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牵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汇丰银行(中国)、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渤海银行、北京银行等16家常务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撰写。
《报告》共分四章,全面总结2024年中国银行业贸易金融业务发展现状,深入探究其创新与发展,分析业务开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尝试展望银行业贸易金融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方向。此外,《报告》还设置专栏,分享银行贸易金融领域的典型案例,并梳理贸易金融相关政策,旨在为促进中国银行业在贸易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银行业贸易金融业务整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2024年银行业国际结算量12.75万亿美元,国内信用证结算量3.6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5%和17.89%,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4,884.75亿美元,较上一年小幅回落,而国内贸易融资业务量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5%,凸显国内大循环带动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国际保理业务量133.18亿美元,近三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国内保理业务量突破4万亿元,同比增长17.03%,仍是银行业保理业务的主要增长点。贸易金融在供应链资金融通、赋能实体经济中持续发挥着关键作用。
面对机遇与挑战,银行业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创新为驱动、以风控为底线,不断探索贸易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一是持续深化业务创新。在数字金融领域,深耕产业链场景需求,推动供应链金融数智化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四流”合一与贸易单据智能审核等;在普惠金融领域,针对小微外贸企业需求,创新贸易融资便利化授信服务,为外向型小微企业等主体提供更加适配的贸易融资支持;在绿色金融领域,聚焦跨境可持续发展项目,推出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产品,为“一带一路”沿线绿色项目提供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在科技金融领域,紧扣科创企业跨境贸易需求,开发和推广与其特点相匹配的贸易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贸易金融支持。二是不断强化风险防控。针对跨境贸易中的国别及主权信用风险,构建多层次评估与预警机制,优化市场布局并完善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技术应用场景多样化带来的挑战,完善贸易融资线上化数据安全体系,建立模型审计机制,保障线上化贸易融资业务合规可控;针对跨境资金流动合规要求及银行展业规范需求,强化外汇合规管理,遵照“1+6”外汇展业改革制度体系的具体要求,在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及相关投融资效率的同时强化风险管控;针对跨境贸易结算中的洗钱风险,完善全流程核查机制,动态应对国际制裁与反洗钱挑战,确保贸易资金结算安全。
报告指出,贸易金融作为贯穿贸易链产业链全过程、打通境内外资本市场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应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在稳外贸、保产业链稳定、支持企业出海、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展望未来,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数字技术深度渗透实体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贸易金融将沿着“产业深耕+技术赋能”路径持续升级,不断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我国贸易强国建设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注入持久动能。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