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那么顶配是什么?

2025-09-29 11:01

杨博士说心理

最近这一段时间,有很多父母来咨询青少年心理等相关的问题。

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总是容易和父母起冲突,叛逆、厌学等等。

正如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所说:“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是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

那么,该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一、标配:闭嘴

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总是喜欢说硬话。

态度上很强硬,还带着攻击性,总是各种指责、抱怨、训斥、放狠话。

比如:

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了。

你这么大了,这么点事情都搞不定,还能干嘛?

学习是你的事情,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自己去打工算了。

青春期的孩子执拗、冲动,你说硬话,只会激怒他。

那么该怎么办呢?

李玫瑾教授谈到青春期抚养时曾说:“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你或许也听过心理学上的南风效应。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冷风凛凛、寒冷刺骨,吹得特别大,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而南风吹来的是温暖的风,行人感觉到热,就把衣服脱下来了。

所以,不要和他对着干,你越是指责、批评,越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

一位网友就举了自己的案例:

他在初中时,有网瘾,经常和朋友去网吧,一玩就是一宿。这导致他白天上课没精神,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起初,他的父母不知道该如何教育,每天都打骂他,试图用父母的权威压制他。

但他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非常讨厌父母的打压教育,看见父母就很烦,不管父母说什么,都要和他们对着干。

但突然有一天,父母不再和他硬碰硬了,不批评他的学习成绩,只是谈论着近期遇到的趣事,一直关心他。

时间久了,他反而不适应了。

他跑去问妈妈,妈妈说:“我也想开了,成绩下降就下降吧,只要你不学坏就行。”

从这之后,他也开始改变,因为他感觉到了父母的爱与信任。而父母也帮助他养成学习的习惯,成绩很快大幅提升了。

所以,不要一味地指责,而是要“闭嘴”。


二、高配:陪伴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独立又依赖。

一方面独立意识增强,什么都想自己做,抗拒父母的管教。

另一方面,又会像小时候一样依赖父母,习惯于父母的照顾。

青春期孩子的所有“不良行为”都是在变相的呼喊和求助,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表达自己的心声。

即使他们表现得再坚强、再高冷,也不过是面上的伪装,他此时更需要父母的支持。

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青春期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需要父母。

只有父母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理解和陪伴,才能赢得他们的心。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做好这3件事,顺利地帮助孩子青春期。

1. 学会控制情绪

一个不能控制情绪的人,是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的。

丹尼尔·戈尔曼在《 情商》一书中提到:情绪无限,而自由的空间有限,因此必须控制情绪,也不能让情绪泛滥,因为激情会压倒理性。

而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是特别多的,比如厌学情绪,焦虑、抑郁等等。

坏情绪会导致身体的不良反应,因此,你要帮助他去找到情绪产生的根源,积极的去应对和解决。

2. 锻炼抗压能力

很多家长总说:“你是一个小孩子,你能有什么压力?”

其实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面临高考等事件,压力更会陡增。

因此,你要帮助孩子提高心理韧性,具备抗压能力。教会他面对失败,不惧挑战。

3. 树立底线意识

青春期孩子容易犯错,犯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知错犯错和一错再错。

所以一定要告诉孩子是非观,为孩子树立行为底线,知道他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否则孩子是非观混乱,容易做出格的事情。


二、共情才是顶配

和孩子相处,除了要“闭嘴”和“陪伴”外,更重要的是共情。

就像《共情力》的作者乔拉·米卡利说的:

“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冲突不断,是因为无法和孩子共情,总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去要求孩子,还总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我永远是对的,你永远是错的!小孩子懂什么?”“我很忙,你听我的,别跟我啰唆!”

《父母的觉醒》一书中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所以,父母对待孩子,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父母更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培养和孩子共情的能力。这要求父母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思维: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需求?

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

因此,成人要放低身段,不要做一个专制型的家长,学会和孩子共情,理解孩子行为,回应孩子的需求。

这时候,你们就会建立起信任,你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爱,在爱中长大。

最后总结一下,该如何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共情是顶配。


作者:杨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