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信任之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5-11-03 11:12

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戈壁滩上,曾是一片荒芜。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批来自临夏州的移民在此安家落户,安玉虎便是其中一员。几年前,其家中突遭变故,亲人手术花费20余万元却未能挽回生命,两个孩子还在上学,那段时间,安玉虎家中的生活几乎难以为继。

转机出现在2022年,农行甘肃酒泉金塔县支行结合对当地产业的长期跟踪和农户信用画像,为安玉虎连续三年每年提供2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这笔资金不仅帮他解决了家庭困境,还支持他扩大了肉羊养殖规模,并将露天葡萄园改造成防霜冻大棚,年增收超2万元。

安玉虎的日子有了起色,正是农行深耕县域、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

农行在金塔县构建了“线下客户经理包村联户+线上大数据授信”的立体服务网络——农行客户经理常年走村入户,掌握农户真实经营状况,再通过线上系统依据土地确权、种植规模等数据动态授信,实现“农户有需求、银行有响应、放贷无抵押”。

近三年,仅在羊井子湾乡,农行甘肃金塔县支行就为800余户葡萄种植户精准投放贷款9049万元,真正让金融“活水”润到田间地头。

甘肃酒泉金塔县防霜冻葡萄大棚种植园

在甘肃张掖市甘州区马站村,当地农行客户经理坚持“每贷必访、实地核实”,但单靠银行“单打独斗”效率有限,关键一招,是与村级组织深度协同。

“村支书最了解村里谁踏实、谁靠谱。”农行甘肃张掖甘州支行行长马正伟坦言。在审批贷款前,他会主动向马站村党支部书记马兆存了解申请人的品行、邻里口碑和大致经营情况。“诚信是第一道门槛,数据是第二道验证。”

这种“银行客户经理+村‘两委’干部”的协作机制,正是农行在全国推广的“金融村主任”模式。由县委、县政府牵头,从村“两委”中遴选熟悉民情、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金融村主任”,负责初步筛选并推荐有融资需求的优质农户;农行则提供上门服务,并在授信、利率上给予倾斜。

 “我们不图奖励,只图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马兆存说。在他的推动下,马站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1.7万元跃升至2025年的3.4万元,实现翻番。

截至2025年6月末,农行已在5个定点帮扶县及试点区域选聘“金融村主任”超1000名,他们不领薪、无编制,却是连接银行与农户的“连心桥”,更是乡村信用生态的“守护人”,持续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金融村主任”解决了“找得到、信得过”的问题,那么科技赋能则破解了“效率低、响应慢”的瓶颈。

2025年3月,马站村1200亩有机蔬菜进入采收高峰,急需支付劳务费。在农行客户经理指导下,马兆存通过农行手机银行提交“惠农e贷”申请,数小时内50万元贷款即到账。“没耽误一天用工!”

在深圳,农行联合无人机生产企业,创新将农业无人机飞行时长、作业面积等行为数据转化为信用资产,推出纯线上产品“惠农网贷·飞手贷”,为掌握智能农机的“新农人”提供最高30万元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全流程线上审批,最快5分钟即可放款。截至2025年6月末,该产品已帮助超2万户农户购置植保无人机。

这一创新背后,是农行“数据驱动+场景嵌入”的独特服务逻辑:不再依赖传统抵押物,而是通过对接农业科技平台,将农业生产中的真实行为转化为可评估、可授信的数字信用。

传统信贷依赖房产、厂房等实物资产抵押,而农行选择走进现代农业场景,把飞手的作业轨迹、种植户的农资记录、养殖户的产销数据,转化为可评估、可授信的信用依据——这正是其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用数据架起信任之桥,让农民成为数字时代的主角。

如今,农行已构建起一套“四位一体”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以1.27万个县域物理网点为支点,以一线客户经理、“金融村主任”等基层人员为触角,以“惠农e贷”等线上产品为工具,以信用村建设为制度保障,真正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户家门口、田埂边、大棚里。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惠农e贷”余额较2020年末增长逾4倍,累计服务农户超1800万户。

从河西走廊的制种田到岭南香料的集散港,从戈壁滩上的光伏“绿电”到徽州古村的青石板路,金融“活水”正以千姿百态的方式渗入县域经济肌理——它不再是账面上的冰冷数字,而是农户手中及时到账的制种款,是奶牛场不断粮的饲草,是八角林里嫁接的新枝,是古村屋檐下重燃的炊烟。

金融服务正从“有没有”转向“准不准”,从“等上门”变为“沉下去”,当农行的超万亿资金奔涌向县乡,滋润的不仅是产业,更是人心;通的不仅是渠道,更是希望。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唯有让金融真正“长”在乡土里、“跑”在农时前、“融”进产业链,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内生动力,让每一个县域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点。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