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连载二:晋商之死(7)

订阅
2009-11-30
木萱子
 1  |  2  |  3  |  4  |  5  |  6  |  7 

由于盐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性,历代政府对盐业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期间也是政策多变。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老百姓开采售卖食盐,官府征税。一直延续到秦始皇时期,盐制一直没有变化。史载,秦时盐利超过以往朝代二十倍。而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盐商富累巨万”。西汉初年,政府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国家征税。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连年征战匈奴,国库大空。而盐商财累万金,不助国家之急。于是,在前119年,中央政府在各地设置国家的盐铁机构,任命从前以经营盐铁致富的人为吏;将原由豪富占有的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并不借手商贩。直至东汉初,光武帝为巩固重新建立的汉家政权,实行减轻赋税政策,废除西汉以来推行的食盐专卖法,罢私煮之禁,任民制盐,自由贩运,而于产盐较多的郡县设置盐官,征收盐税。汉明帝、汉章帝年间,因军费增加,国用不足,一度依尚书张林的建议,采用西汉武帝办法,实行官自煮盐、官自卖盐,产销全部官营。史称“全部专卖制”。汉和帝即位,即行废止。嗣后自和帝永元元年(89)起,至献帝建安三年(198)止,凡109年,均行征税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政府对盐业管理均仿效汉武帝旧法,实行全部专卖制。西晋统一中国后,同样实行全部专卖制,设司盐各官管理盐务,禁百姓私自煮盐售卖。南北朝时期,南朝自东晋开始对盐业实行征税制,历宋、齐、梁、陈四朝,相沿未改;北朝自北魏至北周,历朝盐政制度兴废不常,时行征税,时行专卖,而以征税制为主。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三年(583)开始实行“官不与民争利”的政策,既不行官卖,又免征盐税,实行无税制。大业元年(605)炀帝即位后,延续他老爹的政策。这个政策一直至唐开元初年止,前后130余年间相沿未改。唐开元十年,也就是公元722年,正式恢复食盐征税制。随后,中间几度变更。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盐法再度进行调整,官运官销改为商运商销。又创设盐商特殊户籍,隶盐铁使,允许子父相承,世代为业。盐仍由民制,仍由官收;官收之后,将盐税加入卖价(寓税于价)后转售商人;商人于缴价领盐之后,得以自由运销,所过州县不再征税,即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史称“就场专卖制”。后唐以下,改行官商并卖之制。盐仍由民制,仍由官收,但于运销环节划分官卖区与通商区:官卖区行官运官销,通商区行商运商销,区限严格,侵销论罪。北宋时,全国重归一统。宋初因循五代旧法,行官商并卖制,规定或官卖、或通商得各随州郡所宜。于是划分官卖区与通商区。元代对食盐实行征税制。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既取南宋,遂复宋制,专用引法,实行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并加以完善。

纵览历代的盐业政策,可以看到,无论官专卖、官专营,军事管制,或是官府监督下的商人分销或包销,官府、盐民、盐商三者都始终围绕着盐业这个主线互相依存着、斗争着。官府的管制力度有松有紧,盐商的获利有薄有厚,但却始终顽强地存活着、延续着,继而壮大着。

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晋商们,就这样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与环境、政策进行着有意思的博弈,起起伏伏,也慢慢地积累着财富,慢慢地夯实着晋商的根基,积淀着晋商的底蕴,伴随着历史的潮流发展着,壮大着。就如前文所述,历代中都有因盐而大发的晋商们。你只看一个数字就可以想到经营盐业的历代晋商们是多么的富裕:唐代,河东盐池每年为大唐王朝提供的赋税高达一百五十万缗,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盐税收入的四分之一;宋代时,更是占到国库收入的六分之一。

白居易的《盐商妇》这样写道:“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饱食浓妆倚柁楼,两朵红腮花欲绽。盐商妇,有幸嫁盐商。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好衣美食有来处,亦须惭愧桑弘羊。桑弘羊,死已久,不独汉时今亦有。”从这首诗歌里面,我们就能看出,从事盐业运销的商人们是何等的富裕。

后来因为历史机缘,晋商们开始逐渐贩运其他物资,开始在明清时期“鲤鱼跳龙门”了,创立了票号等形式,富甲海内外。我们不能因为形象光亮就忘记了光鲜外衣下的那副皮囊。盐,始终与晋商如影随形,因为卖盐而积累了经验与财富,也将因卖盐而达到鼎盛。实际上,你去查他们的族谱,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人与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多的巨富是因盐商而起。清初,山西平阳府(今临汾)的亢氏,人称“亢百万”据《清稗类钞》记载,“山西富室,多以经商起家。平阳亢氏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巨。”在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银两到百万银两的侯、曹、乔、渠、常、刘诸姓人家。这个平阳亢家既是大盐商,又是大票商、大粮商和大地主,其生意垄断华北,辐射全国。清代盐实行专卖制,即由政府特许的盐商凭引到指定地区运销。这种贩运特权,使盐商获利颇丰。康熙时期人钮绣说:“江南泰兴季氏与山西平阳亢氏,俱以富闻于天下。”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卷三“富室”称:“康熙时,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江南泰兴季氏季沧苇,扬州的两准盐商,以“业鹾”起家。亢氏同季氏一样是在扬州以“业鹾”起家。亢氏在扬州有大片房产,著名的“亢园”,“构园城阴,长里许。自头敌台起,至四敌台止,临河造屋一百间,士人呼为百房间”。另有“亢家花园”一处。在两难盐商中还有“南安北亢”之说,南安是指当时的盐务总商安氏,是两淮盐商中的头面人物,亢氏与安氏齐名,亢氏在两淮盐商中的资本和权势可想而知。亢氏原籍平阳府(今临汾),与河东盐池(今运城盐池)同在晋南地方。连乾隆皇帝都曾说:“朕向以为天下之富,无过鹾商;今闻亢氏,则犹小巫之见大巫也选”百姓对亢氏的描述是“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选”。临汾辖下的襄汾王家王协在承办河东盐务时,用巨资买得河东盐池的私卖股权,从河东盐池到淮北、淮南以至扬州、苏州、杭州、罗山等地,都开设有王家盐号,每年获取盐利1000万两白银,成为晋商中仅次于亢家、尉家的富商大贾,名列乾嘉时期全国巨富之列。“薰风吹和畅,萱春坐高堂。”这是明代大盐商,后来做过三边总督、兵部尚书的刘敏宽小时经常吟诵的诗章。刘敏宽祖上是晋国贵族,系“河东巨族世宦也,先世曲沃人,胜国府,始祖业盐家安邑,遂隶籍焉。”据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七月二十八日,太金吾刘公号怀古及配恭人徐太君合葬志铭。刘怀古系刘敏宽重孙。“刘氏始祖、宋季卜居安邑圣惠镇(今运城),鬻盐起家。”(明万历五年《刘恒斋墓志铭》)。刘的先祖是鬻盐巨商,他的叔祖与淮盐巨商闫公是儿女亲家。刘敏宽历官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太子太保。刘通过参政作用,向明中央政府推荐向海盐生产区输送大批管理人员,把解州池盐垦畦浇洒这种成熟的制盐工艺在全国推广开来。明人沈思孝在《晋录》中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从明代山西富商籍贯看,多集中在南部地区。如蒲州商人王文显“以商起家”;蒲州人王海峰“缕析之利,因以丰”;蒲州人张四教“治业滋久,谙于东方利……末年业用大裕”;猗氏人沈江“牵车服贾……往往谋大利”;安邑人王玺经商十年,“资既饶裕”等等。即便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晋中富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家中,在明朝任过盐商,特别是做过运城盐商的就不胜其数。到了清代,盐池的著名盐商中太谷、平遥、太平、介休籍的更是数不胜数。

历史可以告诉你晋商的真相,也会让你知道晋商的真正发家史。应该清楚地看到,晋商富甲海内外,不仅仅是在明清时期,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就已经此伏彼起了,只不过是明清时期的晋商们因为“票号”的兴盛、因为时间的近距离而强势传播给我们,因为一些人为的包装粉饰才强化了明清的晋商强势;同时,我们也看到,晋商们是依靠运城盐湖的这一池盐,依靠与政府政策微妙的翩翩起舞在千年的经济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资源对他们来说是最核心的要素。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一些人需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唱着唱着把脸谱也唱变形了。

由此,我们也许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与观点认知上做另外一番思考与辨析。

相关资料由中国经济出版社提供
附目录:

自序 祖上曾经阔过?!狂热的背后是一地鸡毛和无望式自慰

1 山西人为什么经商者多?要知道历代商人最低贱

2 晋人为什么走西口?考场失意地穷不养人

3 缘何性格多变又媚事权威?山西人经历太多的荣辱与惊吓

4 晋商天生就是吃资源的?你看运城的那湖盐啊

5 晋商如何跳龙门?依靠“官家”好做事

6 晋商的“胎记”是什么?官商勾结相伴行百年

7 晋商就是“黑社会”?一个商帮背后的组织管理

8 晋商最讲“信义”?两个字背后有多少惊心动魄

9 晋商头上有一根“签”?你看那股“九毛九”的劲儿

10 “根”出了问题?晋商不死那是不可能的

11 谁是“新晋商”?高举的这杆旗面向谁迎风而立?

12 哪里来的“新晋商”?立足的基础与环境存在吗?

13 缺失了什么?营养哪里来?新晋商如何速成?

14 “新晋商”“死去”或“逃亡”?百年颠覆安放不下祖先的神灵?

15 唱“辉煌”叹“牺牲”?谁掠夺走了“新晋商”的精气神?

16 谁在“妖魔化”“贬低”“新晋商”?什么样的呼声与思想在涌动?

17 从何“新”起?出路在何方?为什么要成为“新晋商”?

后记——打倒晋商

 1  |  2  |  3  |  4  |  5  |  6  |  7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