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美货币退出的差异(1)

订阅
19:49
2010-02-22
史晨昱

经济观察网 史晨昱/文 一前一后,中美货币当局的联动,震散全球金融市场。

继中国央行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后,2月18日,美联储突然宣布提高贴现率25个基点。

各国央行瞻二者马首,双举标志着全球已经全面、正式进入宽松货币退出时代。从此,有宽松之名,无宽松之实。各国都在为新的加息周期做足铺垫,但由于先天禀赋不同,以及原先奉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很大差异,退出策略远近高低各不同。尤其彰显中美之间的大相径庭。

 

各国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一览

 国家  时间点  措施
澳大利亚 2009年10月7日
2009年11月3日
2009年12月1日
澳央行在两个月内上调了基准利率3次,从3.00%升至3.75%。
挪威 2009年10月29日 挪威银行将其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5%,是欧洲首个扭转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
欧盟 2009年11月6日 欧洲央行宣布第二次降息,紧接着瑞士央行、丹麦中央银行也宣布降息。
英国 2009年11月6日 英国央行宣布降息至3%,为1955年以来最低。
中国 2010年1月18日
2010年2月25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从15.50%上调至16.50%。
印度 2010年1月29日 印度央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75个基点,从5.00%上调至5.75%。印度央行将截至3月底的通货膨胀预期从6.5%上调至8.5%。
美国 2010年2月19日 美联储宣布将银行贴现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至0.75%。

 

中美货币调控三大差别

一是政策操作空间不同。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央银行之一,美联储经过多年的实践运作,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首先,退出层次分明。在加息之前有多种备选,足够缓冲。政策工具包括:贴现率、准备金率、逆向回购、向银行提供定期存款、出售美联储资产等。

其次,间接调整利率:通过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影响市场存贷利率,进而引导储蓄、消费和投资。

中国的利率和汇率基本都是“盯住美国”的,很难单独行动。在此约束下,除了压制信贷增量外,央行常规性调控工具无非有三,央票利率、法定准备金比率和重启3年期央票的发行。

上述多偏数量型,都无异于猛药。等到非利率调整不可,央行直接规定各种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

二是政策实施意图不同。表面上,实施退出政策的央行针对的都是系统内的货币数量,不过,项庄舞剑的真正意图似乎是影射其它关键变量。

由于居住成本的大幅下降,美国1月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自1982年以来首次下滑,经季节性调整后环比下降0.1%。就通胀而言,2010年似乎无须多虑。

美联储上调再贴现率的短期目的有二:一是防经济过热。虽然通胀无忧,但经季节性调整后的1月份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涨了1.4%,核心PPI上涨0.3%,值得提防。

美国银行的总准备金的供给来源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银行自身拥有的非借入准备金,二是从美联储取得的贴现贷款或从联邦基金市场拆入的借入准备金。借入准备金依赖于联邦基金利率与再贴现率之间的利率弹性。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再贴现率时,银行就倾向于向美联储借款;反之,银行则于从联邦基金市场拆入资金。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