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货币退出的差异(2)
再贴现率提高后,减少准备金的供给,将造成联邦利率升息压力。若联邦利率维持不变,会使国库券、商业票据等短期金融工具利率上升。因为银行存款利率调整缓慢,持有存款资产收益下降。当公众在市场上更多投资短期金融资产时,银行准备金和存款的减少,便使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量减少。
二是改变美国国债价格不断下挫的预期。美联储迫不及待提高再贴现率,企图推高美元,增加美债吸引力,也诱导美国在外资金回流比例,冲淡外国政府风险。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中国投资者减持美国国债342 亿美元。随着美国债吸引力下降,国债收益率曲线(10年期国债和2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的陡峭程度屡屡刷新纪录,2月18日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的2.89个百分点。提高再贴现率,该差也缩窄至2.83个百分点。
中国紧缩举措,一方面,减少货币供给,减轻通胀压力:另一方面,考虑避免国内外利差过度拉大。防止热钱涌入。此外,还要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就业稳定。
三是政策实施原则不同。在现代宏观经济理论里,政策调控分为三种:相机抉择、单一规则和积极规则。
美联储在长期与通货膨胀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多实践积极规则,表现为充分利用与市场的灵敏对话机制,预先对市场吹风,待市场预期一致,再运用其卓有成效的“微调”手法,分散政策变更风险。
早在去年9月份,伯南克就概述了向银行储备支付利息、与金融机构订立逆向回购协议等五大缩身策略。此次上调贴现率,也是按照2月10日伯南克于国会听证会针对“退出战略”发表的证词文本行事。
中国的货币紧缩可理解为多重博弈下的相机抉择。既要兼顾全球化环境下外部因素会“冲销”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也要避免因为货币政策的“度”没有控制好而造成资产泡沫进一步加剧,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的不良局面。
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央行开始逐步在“度”的把握上进行调整。2009年7月份重启一年期央票以及央票利率的上行已经表明了央行对流动性充裕所潜在风险的担忧。2009年12月初以来,央行每周都实现了净回笼,在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回笼资金4000多亿。

- · 2010 中美关系:多事之秋 敢斗愿合 | 2010-02-23
- · 2010 中美关系:多事之秋 敢斗愿合 | 2010-02-23
- · 袁鹏:搁置结构性议题,抢占金融、气候国际新秩序当中的主导权 | 2010-02-23
- · 孙哲:中美2010迈入多事之秋 | 2010-02-23
- · 美发布新技术政策:谁的网络战? | 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