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追求信史和新知(1)
杜然
09:06
2010-08-17
订阅
 1  |  2  |  3  |  4  |  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然 南朝诗人徐陵小时候就很聪明,有人摸着他的脑袋说“此天上石麒麟也”。后来这就形成了一个典故——用“天上石麟”夸一个小孩特别聪明。杨天石说,这就是他的名字中“天石”两字的来历。

1955年,杨天石因为想当作家,从无锡考入北大中文系。中学时,杨天石读了许多苏联作家的作品,最喜欢西蒙诺夫和法捷耶夫。他发现他们都是记者出身,“我当时觉得学新闻当记者,是当作家、走上文学创作之途的一个最佳道路。所以我想报北大中文系的新闻学专业。”但这个专业里有两门他不喜欢的课,一个是“布尔什维克报刊史”,一个是“摄影”,于是在进大学后分专业的时候,他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两年后,第二次分专业——语言专门化和文学专门化。根据个人志愿,杨天石分到了文学专门化。后来,他的毕业文凭上写着“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专门化”这个拗口的名字。那两年大学搞“向科学进军”,杨天石说,那段时间他读了许多书,但后来并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而是转到做研究,是因为进入大学不久所受到的一次打击。“北大诗社吸收我成为社员,我把《我走了,故乡》和《让我再看一次你露水般的眼睛》交给诗社的刊物发表。但北大团委审稿的时候,认为这两首诗歌的感情不健康,给毙了。”一首描述离别故乡,一首描述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他和社员都想不通究竟哪里不健康。“后来我想明白了,那个时候他们要写国家大事,写革命感情,歌颂红旗,我却在怀念故乡,还要再看一次别人露水般的眼睛。”自然,要被认为“不健康”了。之后,杨天石就极少写诗,直到1988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才恢复写诗。

杨天石想,文学创作搞不成了,那就做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吧。那会儿,杨天石常跑到哲学系偷听朱光潜、宗白华开的美学课,当时跨系听课是不被允许的。后来发生一件让他备受挫折的事情:班上搞了一次讨论,美学理想究竟有没有全人类性,讨论下来,全班20多个人,绝大部分认为美的观念有阶级性,贾府中的焦大就是不可能爱林妹妹,不可能有全人类性,“就像前段时间有人批普世价值似的。”在他看来美学研究这条路也走不通,“我连同学都不能说服。”于是,他的兴趣转移到研究唐代诗歌为什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所有的诗我都读过,唐朝的诗,大部分或者说主要诗人的诗,我也都读过。”

 1  |  2  |  3  |  4  |  5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