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追求信史和新知(3)
杜然
09:06
2010-08-17
订阅
 1  |  2  |  3  |  4  |  5 

在师大附中,杨天石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做业余研究。那会儿农村、城市开始“搞四清”,杨天石被内定为“新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总不好说我是资产阶级分子啊,一个月工资才五十几块,所以我不是资产阶级分子,我也不贪污,无以名之啊,所以就创造了一个名词,就说新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964年,批资开始,电影《早春二月》和《北国江南》成了大毒草。《南社研究》改名《南社》准备出版,中华书局已经出了清样。“他们给我来了封信,表示现在正在批资产阶级,南社是个资产阶级团体,要加强批判。我觉得我已经批判得很严厉了,再加强批判,做不到。后来,中华书局就说,你不改我就拆版。”《南社》出版的时候,已到1980年。

1964年,杨天石还在《新建设》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明朝泰州学派的文章,文章批评了历史大家侯外庐等人的观点。“我的观点和侯外庐、杨荣国等几个大家的相反。”文章发表之前,杂志让侯外庐看过,他觉得这篇文章讲道理,同意发表。“这个老先生不简单,因为我是批评他的。我更没有想到的是,侯外庐提出来要把我调到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去做研究。我反对他,批评他,他却要把我调到他手下去工作,这是老一辈学者的高尚风格。我当时应该去拜访他的。”

“文革”期间杨天石到历史研究所和一个朋友聊天,对方跟他讲“你幸亏没有调来,要是你调来也逃不掉”,杨天石一打听,才知道侯外庐曾想把他调过去。虽然杨天石不清楚为什么调动没有成功,但他怀疑跟自己在北大的鉴定有关:“我的鉴定做得很坏,其中最严重的话就是反右斗争中丧失立场,严重右倾。”人生充满了偶然性。如果那次调动成功,杨天石现在做的研究就该是思想史,而不是近代史。

上世纪70年代初,社科院近代史所已经恢复业务,决定编中华民国史,先编资料,其中一个题目叫南社资料。近代史所的王学庄发现杨天石于“文革”前在《新建设》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叫《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里面有一段专门讲南社。“他觉得我对南社的研究很深,所以就把他们的编写提纲给我寄了一份,我非常认真地提了意见。之后他们找我面谈,我又提了不少意见。他们就提出来,让我和他们一起工作,当时叫‘协作’,原单位工作照做,没有报酬。”

杨天石一有空就骑车到近代史所,“我可以利用近代史所的藏书,我觉得这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他们大概对我印象不错,三年后,要调我来正式当研究人员。这次我要再不参与就完了,所以就主动找了师大附中领导,革委会主任倒也开通,他发现哪怕是‘文革’期间,我照样在做研究,而且1972年我还出版了一本 《王阳明》,30万2000册的印量,放在今天是天文数字啊。”

杨天石终究不放心档案里的那段评语。“不是要调我吗,我提前告诉你们我是什么人。一天晚上,我下定决心到了建国门。”近代史所的副所长李新不在家,夫人接待了杨天石。“她说你有什么事情吗,我就把情况告诉她了,说自己在反右斗争中严重右倾丧失立场,这位老太太见过世面,她一听就笑了,这个不说明你正确吗!”

访谈

经济观察报:2002年的时候,你受到过一次冲击,究竟是怎么回事?

杨天石:将来我有工夫,一定会写一篇回忆文章。当时我出版了《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蒋介石很重视历史资料,他在上世纪30年代就把自己的一部分日记、函电、电报和书信的底稿、原稿以及别人给他的信件等资料交给了他的老师毛思诚。毛思诚去世以后,他的家人就把这些东西砌在墙里面。“文革”期间,红小兵抄家,把墙砸开了,这批东西就暴露了。红小兵很高兴,蒋介石的资料,反革命总头目的资料啊,他们没有烧,作为一个战功,报告给宁波市革委会,宁波市革委会报到了浙江省革委会,浙江省革委会又报到了公安部,这批东西从宁波运到了北京公安部,后来交给了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我偶然看到这批资料,就开始研究,后来写了这本书。

统战部有一个华夏英才基金,资助党外人士的。我这本书是经过近代史所和院党委的推荐,华夏英才基金审查以后,决定资助出版。出版之前新闻出版总署转请统战部再次审查,统战部表示同意出版。

 1  |  2  |  3  |  4  |  5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