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传媒:新闻收费的道理】

订阅
2009-08-10
焦建

“媒体大鳄”默多克要收费了,他能如愿以偿么?

经济观察网 焦建/文 有关“天上天天免费掉馅饼”的讨论已然太多了,跟默多克一样,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新闻收费。要知道,在此之前,“除了黄色内容,你别想在网络上收费”,可是“网络免费共和国”“宪法”的第二条总则。

默多克却又偏偏不信邪了。上一周,新闻集团因为盈利问题,宣布将在明年对旗下媒体的内容进行收费。轩然大波之下,这一次,相隔半个多世纪的两个当之无愧的媒体巨头——亨利.卢斯与默多克——之间,彼此的选择有了交集。

如今,这个已经78岁的耄耋老人所面临的正是一个实际问题:他究竟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取其辱终将落败,还是又一次成为了走在新趋势之前的引领者?在当下的媒体生存环境之中,他对自己旗下媒体内容进行收费的坚持,究竟能够持续多久?会有其他媒体进行跟进吗?我们常说:“强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也常用博弈论来分析:“囚徒困境”中最难的一点就是不知道对方将会做出什么选择。好了,现在默多克已经站出来做了“出头鸟”,他也已经成为了先做出选择的“囚徒”。现在,选择的义务传到了其他媒体的手中:是继续免费,还是跟上默多克的背影?跟报纸的未来究竟在哪里一样,有关这一系列的问题,现在都还依然没有答案。

“数字革命的确产生了许多新的而且并不昂贵的信息渠道,”默多克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内容就将免费。因此,我们将会向我们的所有新闻网站进行收费。”而《华尔街日报》,则将成为一种模式。

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你对他印象或许不佳——他崇尚黄色新闻的点击量、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但默多克依然是在这个行业里的顽强的扎根者。他的全部事业集中于此,而每一次他在这一领域中的尝试,似乎总会引起轩然大波。正是在这一点上,不管他的声音立场如何强势,他的背影显得有些孤独。而他的一举一动,则又都给新闻业提出了值得探讨的疑问:

不讲所以然,不讲事实究竟怎样、未来实际如何等等一系列似乎答案都有利于“免费”的问题,也不天然的就认为新闻读者们所做的选择都是正确的,让我们来问一问:默多克针对内容的收费,究竟有没有道理?应不应该?假如这世上有一天真的做到了所有的内容都是免费的,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新闻业又将怎样?

“高质量的新闻并不廉价。而一个总是将内容免费分发的产业,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它生产优异报道的能力。”对照前不久默多克的这种说法的,是卢斯几十年前所做的对于媒体过分依赖于广告收入的抨击:现在太多的内容之所以能够做到“免费”,正是它们得到了广告业的支撑,而“一个只依赖广告收入支撑的出版物是令人瞧不起的。因为这种模式令人从‘道德上感到厌恶’以及‘经济上的自我毁灭’。”

读者们似乎早就已经被宠坏了。他们太习惯于免费,太习惯于以往通过广告支持的模式来为他们免费提供新闻来源。但问题是:网络广告究竟有什么样的效果?当每个读者都是一见到广告就无比厌烦毫不留情的将之关闭的话,他们就都成为了童话故事中的那些希望免费喝到好酒的搭车人:一个城市中的人们决定,每个人都从家中带一壶好酒,积累到一起,每个人都能喝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好酒了。结果,每个人都带的是水……每个人都希望占别人的便宜,结果是他们除了获得集体的羞耻,没有任何好处。

庞大的浏览量,就没有给人气网站youtube带来什么收益。当你允许人们任意上传下载视频的时候,人们的确会享受你所提供的服务,这就是免费哲学的魔力——预计今年在YouTube上将出现750亿段视频。Youtube的确尝试着在视频边栏出售广告。但问题是,那些通过心理学免费索吸引来的视频们——盗版的视频、粗烂的制作等等——并不是那些广告商们希望与之有联系的内容。同样的例子早就曾经出现在传统的纸媒当中:发行量大的报纸或杂志,并不一定广告价格高昂。假如你不愿意去花钱购买这本杂志的内容的话,你也就不是广告商们眼中合适的广告受众:在20元的《世界时装之苑》、《时尚》杂志上面的广告,在免费的《北京娱乐信报》甚至1块钱的《新京报》上,你都是看不到的。

为了卖出广告,YouTube就不得不去购买合法的专业产出内容,例如电视台秀以及电影。瑞士信贷将这些购买的成本加总,2009年,成本粗略计算就是2.6亿美元。再加上其他的成本,今年,YouTube预计将会损失5亿美元——假如它是一家银行的话,它将有资格去获得美国政府的解困资金TARP资金帮助了。

为了卖出广告,报刊们就需要付出大量的采编成本以获得内容。而现实却是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报纸付出成本获得内容,付费的订阅量却在减少。读者们习惯了在网络上免费获得内容,但网络的广告却又不足以弥补现实的成本…..与收入不断下滑相对应的却是不断上涨的印刷和发行成本。看着不断缩水的利润表,投资者们逃之不迭。曾经是全美最大的连锁报系的Knight Ridder家族已经歇业。而过去信誓旦旦说自家报纸是非卖品的Bancrofts家族也把《华尔街日报》卖给了默多克。现在不仅是小型的地区报纸才会出现编辑记者失业的现象了,曾经的大佬们——包括《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在不断的清理多余雇员。在媒介专家眼中,曾经统治了新闻业几百年时间的印刷新闻学,现在已经躺在了濒死之床上。 

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印刷新闻学的存在与否,而在于专业的新闻采编渠道。假如人们依然习惯阅读来自报纸的有序内容并且相信它们的权威性的话,报纸的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毕竟,人们的阅读习惯中,个人博客作为消息来源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内幕、花边、有趣的个人经历,并不能够成为所有的新闻来源。有读者说,默多克一收费就立马走人,而关键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才把爷难住”。假如真有一天,真的所有的地方都收钱了,“爷”怎么办?

反观默多克,他的底气可是其来有自:他含着金勺子出生,在机场从不需要提着行李安检,他的事业遍及全球,他拓宽了信息和娱乐科技的边界。他是一个全球媒体大亨,这个领域里的超级天皇,他的王朝包括:20世纪福克斯,福克斯电视台,福克斯新闻台,福克斯商业信息网,哈珀柯林斯集团,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标准周刊,道琼斯,天空电视台,国家地理频道,MySpace,等等,等等。 假如它们全部收费的话,是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能够有底气的说一句:“我不看你的,我找别家的免费新闻去”?问题的关键是,除了黄色网站之外,连《纽约时报》、《纽约客》、《经济学人》…….在内,它们要么已经在收费,要么正在严肃的考虑这一问题。它们之间的“收费”立场一旦结成同盟,即便不能够形成媒体内容的垄断,也会使得网络的内容世界里少掉了一大块的编辑内容。

7月20日,《纽约客》刊登了一篇有关《财经》主编胡舒立的超长篇报道——《禁区》。之后没几天,有个名叫方可成的北大新闻学院的学生,分三次翻译完了这篇几万字的报道。假如你不知道它已经被译成中文,亦或者想要自己看原文的话,结果或许会比较失望——因为《纽约客》的网站不提供整篇报道。你要么花钱订阅纸张版价格不菲的杂志进而获得网络版阅读权限,要么花3美元购买这一单篇的报道。值得与否,全凭个人对于这个新闻题材的认知。

现在,终于有人开始“不免费”。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